文山村(福建省漳浦縣前亭鎮文山村)

文山村是福建漳州漳浦縣前亭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前亭鎮北部風櫃斗嶺西邊,是漳浦縣東北部最邊遠的山村,東隔風櫃斗嶺與龍海市港尾鎮東坑村交界,北隔老湖山與龍海市浮宮鎮八坑村接壤,西隔陳倉嶺與龍海市白水鎮郊邊村為鄰,南隔石過陂水庫與馬坪鎮仙都村相望,東南鄰本鎮劉下村。全村處在丘陵地帶,赤蘭溪水庫延伸到本村的官路自然村。有鄉村公路與省道漳東線相接。全村居住分散,村域面積7.6平方公里,轄6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山村
  • 外文名稱:Wensha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漳浦縣前亭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07
  • 面積:7.6平方公里
  • 人口:1316人(2011年)
  • 方言:閩南話
  • 車牌代碼:閩E
政區沿革,姓氏源流,經濟狀況,基本設施,名勝古蹟,陸地地形,人物,

政區沿革

明清時代屬二十三都,民國初期屬外東區,具體裡甲不詳。民國23年起屬樓下保轄,隨著政區的屢次編並,樓下保先後屬前亭聯保、林前鄉、前坪鄉轄。新中國初期,屬第五區(佛曇區)的文山鄉,1952年合併於樓下鄉,農業合作化後組成文山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屬佛曇公社樓下管理區的文山大隊,1961年7月屬前亭公社轄,公社改鄉(鎮),隸屬關係不變。現村轄文 山、高枝坑、官路、石人頭、過坑、倒橋6社(自然村),總人口284戶,1208人。
文山,宋朝隸屬漳浦縣二十三都(轄今漳浦縣前亭鎮全境、佛曇鎮整美村、白竹湖農場全境、龍海市港尾鎮全境)安仁鄉沙澳里。
元沿宋制,1322年元代至治年間,設安仁鄉沙濱里,下設閭、鄰,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閭。
明沿元制,明初,縣以下設都、里、甲(亦稱圖),里設里正,甲設甲首,每十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
清初,都以下設鄉、保、甲,以十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明朝的“里”改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轄沙澳、卓岐等十一保。
1929年民國18年全縣共設7個自治區,前亭隸屬於第五自治區,又稱外東區(轄佛曇、馬坪、前亭一帶),文山村隸屬於漳浦東路第五自治區(外東區)前亭保管轄。
1935年民國24年10月,漳浦縣將原來7個自治區編並為5區,前亭隸屬第三區(又稱東區),轄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曇、馬坪、前亭一帶,區署設佛曇),實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鎮轄域內設文山、樓下(註:今劉下村)、亭林、前亭(註:今大社村、圩仔村轄域)、下尾(註:今莊厝村)、橋仔頭、江口、青沙(註: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轄域)、過港、洛運、後內11保,分屬樓下、前亭、江口三聯保管轄。文山保隸屬漳浦第三區(東區)樓下聯保管轄。
1940年民國29年撤銷聯保,將前亭聯保和江口聯保合併為前江鄉,鄉公所設在明末進士陳國器舊居,下轄十二個保:文山保、樓下保(註:今劉下村)、亭林保、前亭保(註:今大社村、圩仔村轄域)、下尾保(註:今莊厝村)、整尾保(註:今佛曇鎮整美村)、後內保、橋仔頭保、江口保、青沙保(註: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轄域)、過港保、洛運保。文山保隸屬漳浦前江鄉管轄。
1944年民國33年前江鄉與林東鄉(註:今林棣、東坂)及馬坪鄉合併為前坪鄉,鄉公所設在馬坪,下轄:美鋒、後康(註:今後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東坂、前亭(註: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註: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轄域)、橋港(註:今橋仔頭村、過港村轄域)、樓下(註:今劉下村、頂埕村轄域)、江口、莊厝、文山14保。文山保隸屬漳浦前坪鄉管轄。
1949年9月23日,漳浦縣解放,28日宣布漳浦縣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曇區公所(後改第五區),轄佛曇及前亭各鄉,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頭自然村、過坑自然村、倒橋自然村隸屬佛曇五區文山鄉管轄(註:佛曇五區在前亭鎮地方設前亭墟、樓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鄉)。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鎮地方設六個鄉,前亭墟鄉(管轄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鄉、樓下鄉、江口鄉、田中央鄉、文山鄉,屬漳浦縣第五區(址在今佛曇鎮),廢除保甲制度。各鄉以貧僱農為主體的農會會員大會,以舉手選舉各鄉鄉長、副鄉長。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頭自然村、過坑自然村、倒橋自然村隸屬文山鄉管轄。
1956年10月,在今前亭鎮地方共設四個鄉:前亭鄉(管轄今大社村、圩仔村、莊厝村,)、樓下鄉(管轄今劉下村、文山村,)、江口鄉、田中央鄉。各鄉召開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推選楊安道為樓下鄉鄉長、塗建留為樓下鄉副鄉長。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頭自然村、過坑自然村、倒橋自然村隸屬漳浦縣樓下鄉管轄。
1957年2月設立三個鄉,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頭自然村、過坑自然村、倒橋自然村隸屬於漳浦縣第五區(區公所設在佛曇)樓下鄉人民委員會管轄(副鄉長許僚天)。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曇人民公社,設立前亭管理區(時前亭管理區下轄三個生產大隊:大社、圩仔、莊厝)、橋港管理區、樓下管理區。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頭自然村、過坑自然村、倒橋自然村隸屬於佛曇公社樓下管理區;文山生產社改為生產大隊。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區、橋港管理區、樓下管理區聯合召開各階層幹部擴大會,醞釀撤銷三個管理區成立前亭公社,並召開第三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楊生仙為前亭公社社長,莊天來、莊德全為副會長。
1961年8月,正式撤銷管理區,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轄大社、墟仔、莊厝、洛運、田中央、橋仔頭、過港、崎沙、江口、後蔡、劉下、頂埕、文山13個生產大隊。文山生產大隊隸屬漳浦縣前亭公社管轄。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為前亭鄉,13個生產大隊更名為各自行政村委員會,隸屬漳浦縣前亭鄉,文山生產大隊改為文山村。
1992年2月,前亭鄉改為前亭鎮,文山村隸屬漳浦縣前亭鎮管轄。
2005年11月,前亭鎮政府由圩仔村遷址大社村。

姓氏源流

文山是許姓聚居地,先是於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開基文山社,後分傳成本村6社,在文山社建祖祠“崇報堂”,其祖源自海澄溪尾村。溪尾許姓源自江西吉安,分傳到本鎮劉下村的魯寮社及龍海港尾鎮的後坑、侯厝、大廟等社及台灣、金門等地。

經濟狀況

全村有耕地623畝,其中水田556畝,種稻,農地67畝,種番薯等雜糧,千畝山坡地大部分開發種植楊梅、龍眼、荔枝等果樹,宜林的造林,生態環境較好。全村50%左右的勞力外出打工,10%的勞力從事採石和運輸。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294戶,人口1316人,外來人口約9人。全村勞動力724人,其中外出經商打工約352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148.9畝(其中:水田377畝、旱地765畝、菜地6.9畝)、園地880.4畝(其中果園575.72畝、茶園26.68畝、其它278畝)、林地3679.4畝。是許姓的聚集地。主要種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號豆、紅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種較多,呈多元化發展。果樹主要有龍眼、荔枝、楊梅、桃、李等。特別是楊梅,成為前亭鎮楊梅的主要產銷基地。宜林的造林,生態環境較好。

基本設施

倒橋社地處全行政村的中心點,交通比較便利。1966年建赤蘭溪水庫時,官路社部分村民遷移到倒橋建新村,隨後,村部、國小都移設於倒橋。1990年架設輸電線路。1956年創辦文山國小,校園面積1780平方米,建築面積564平方米,1991年重建國小新校舍12間,建築面積360平方米,1996年9月建成,層數為2層,總投資171000元。設7班級(包括學前幼兒1班),學生170人,教職員工10人。1993年就舊校址改建村部辦公樓。1996年通程控電話。現電話和電視及機車普及率90%。
有村衛生所2間, 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有一家規模養豬場(許鵬芳養豬場)在此落戶。
是前亭鎮重要的楊梅產銷基地。

名勝古蹟

大安樓,許氏文山祠堂(崇報堂),石建大圓樓(大安樓),俗稱雨傘樓,在官路社,清嘉慶七年(1802年)許文臣建,全部用條石砌築,幾遍鏨鑿,清水石牆,由於構件準確,樓牆堅固,今尚存。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寨,為從前村人的禦寇建築,今尚存3座。官路社後小山上的有古松樹數株,造型美觀。

陸地地形

文山村地屬丘陵地帶,坡度較緩,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處於古代濱海晚第二紀基性火山噴發地帶,所遺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質肥沃,有利於農林牧業的發展。

人物

【歷史人物】
文山是許姓聚居地,因時寇亂,許善世與叔父許春秀及堂弟許善德與洪武十三年(1380年)開居文山社,兩堂兄弟共創文山居業,被後者以世德公之呼,後分傳本村6社,在文山村建祖祠“崇報堂”,其祖源自海澄溪尾村。溪尾許姓源自江西吉安,分傳到本鎮劉下村的魯寮社及龍海市港尾鎮的後坑、侯厝、大廟等社及台灣、金門等地。
【新中國人物】
許祥瑞,中學高級教師
許小川,龍海市交警大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