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批評家吳俊的最新文學論著。面對無從命名的文學變局時代,作者以理性的思想激情介入文學發生的現場,發現被遮蔽的秘密,澄清文學的尷尬,質疑文壇的眾生相,在喧譁之中堅執批評的正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的變局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19頁
- 開本:32開
- 作者:吳俊
-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335609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犀利的文風,敏銳的思維,縝密的言說,學院批評家吳俊將學院精神與新銳姿態融為一體,介入文學發生的現場,發現被遮蔽的秘密,澄清文學的尷尬,質疑文壇的眾生相,面對無從命名的文學變局時代,再次為讀者展現一道當下文學批評的人文景觀。
犀利的文風,隻眼獨具的敏銳,縝密的理論言說,將學院精神與新銳姿態融為一體。本書再次作為讀者展現一道當下文學批評的人文景觀。 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學正處在一種“變局”的狀態之中,這對當下的文學批評提出了現實的挑戰。如何對應並回答文學現實的逼問,考驗著文學批評的智慧。本書試圖通過對作家作品現象、文學(史)思潮變遷和一般的文學社會現象等的分析,表達作者對“文學變局”時代的基本認識和思考。
作者簡介
吳俊,1962年生於上海,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魯迅個性心理研究》、《文學流年》、《東洋文論》等十餘種,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或其他專業學術機構的獎項。
圖書目錄
自序 1
文學世情
我看林白 3
王安憶的敘事技藝 9
《暗示》的文體意識形態 23
王蒙的“世情書” 34
漫說葉彌及其小說 37
越過青春沼澤的期待
——潘向黎小說蠡測 40
青春祭小說
——讀南妮《死亡誓約》 45
語言的文學呼吸 48
堅執正義的文學批評 55
我所見的徐中玉先生 60
廣陵散盡絕學亡
——話說吳梅生平 65
變局觀察
走向終結:中國文學的世紀之交 73
民間性的傳統 93
文學雜誌:從中介到中心 102
九十年代誕生的新一代作家
——關於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作家現象分析 110
另類文學及其宿命 130
關於九十年代的學者散文 141
文化與人格的重構
——關於知識分子及中國當代文學的對話 161
大題小做
炒作辨 179
發現被遮蔽的東西 185
質疑公共知識分子 187
公共知識分子“罵娘” 192
文學評獎濫了嗎 194
話說文學的“後退” 196
上海:小說的“空洞化” 198
有關或無關乎男女
——《誰與爭鋒——世紀之交的經典讀本》
(短篇小說卷)序言 203
我喜歡她們的理由
——《誰與爭鋒——世紀之交的經典讀本》
(中篇小說卷)序言 206
“八十後”的挑戰 210
文化明星不足非 212
我們時代的精神症狀 214
為人性美好而文學 218
文學世情
我看林白 3
王安憶的敘事技藝 9
《暗示》的文體意識形態 23
王蒙的“世情書” 34
漫說葉彌及其小說 37
越過青春沼澤的期待
——潘向黎小說蠡測 40
青春祭小說
——讀南妮《死亡誓約》 45
語言的文學呼吸 48
堅執正義的文學批評 55
我所見的徐中玉先生 60
廣陵散盡絕學亡
——話說吳梅生平 65
變局觀察
走向終結:中國文學的世紀之交 73
民間性的傳統 93
文學雜誌:從中介到中心 102
九十年代誕生的新一代作家
——關於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作家現象分析 110
另類文學及其宿命 130
關於九十年代的學者散文 141
文化與人格的重構
——關於知識分子及中國當代文學的對話 161
大題小做
炒作辨 179
發現被遮蔽的東西 185
質疑公共知識分子 187
公共知識分子“罵娘” 192
文學評獎濫了嗎 194
話說文學的“後退” 196
上海:小說的“空洞化” 198
有關或無關乎男女
——《誰與爭鋒——世紀之交的經典讀本》
(短篇小說卷)序言 203
我喜歡她們的理由
——《誰與爭鋒——世紀之交的經典讀本》
(中篇小說卷)序言 206
“八十後”的挑戰 210
文化明星不足非 212
我們時代的精神症狀 214
為人性美好而文學 218
文摘
書摘
林白最近引人關注的作品是《婦女閒聊錄》。一般讀者的反應我不得而
知,批評家們則(幾乎)一致叫好,評價很高。但我的感覺完全不同。也許是
我對這部作品的好處至今仍比較隔膜,所以反應遲鈍。雖然我以極大的耐心
讀完了這部作品,但它絲毫沒有激發起我的興奮感,也談不上任何閱讀快感
,甚至還幾次想棄之不看了。這部作品難道沒有新鮮感嗎?決非如此。它的
語言、文體和故事,對我都是非常新鮮的。而且,從我所了解的林白其人其
作的歷史來看,她寫這部作品的理由和狀態,對我也是新鮮的。那我為什麼
非但沒有閱讀好感並還會產生厭倦心理呢?(我的這種感覺如果稍嫌表達過分
的話,那么至少也可以說我對這部作品是不以為然的。)下面可以簡單地說
明一下我的理由,就算是讀後感吧。
首先是這部作品的語言(敘述)方式。它是用近乎完全的口語、口述的“
實錄”方式構成的,其中還夾雜了大量的方言。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
長篇小說,這種方式顯然是非常極端的。對此,有人或許會譽之為文學(語
言)的“革命”創舉。但從我的文學觀念和經驗判斷(特別是實際閱讀的體驗
)來看,口語、口述的實錄必然會帶來表達(敘述)上的支離破碎和重複累贅
,而這種後果對文學作品非但毫無文學意義,而且還是深刻的傷害。方言的
頻繁乃至過度使用,後果也同樣如此。我認為《閒聊錄》在語言(敘述)上的
這種極端方式,實際上會造成並不斷增加閱讀的疲勞感和倦怠感,說得嚴重
一點,這種方式其實是在拒絕讀者的閱讀。
但是顯然,作者對此倒是刻意為之的,許多批評家也持讚賞態度。這就
產生了一個問題:這種語言(敘述)方式究竟有無文學的(革命)價值?抽象地(
從理論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我想不會有太大意義;專就《閒聊錄》來說
,我的回答無疑更多是傾向於否定的。語言(敘述)方式上的極端性,或許對
作者的寫作動機(心態)具有某種快感,也或許會迎合或暗合了某種社會觀念
和文化理論,但就文學語言的成熟度而言,極端性的主要價值無非體現在實
驗性方面。如果說《閒聊錄》在語言(敘述)上多少真有點文學的(革命)價值
,那我也只能在實驗性意義上對其有所(保留性地)肯定。而它在這方面的過
度和極端,則足以令我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這種實驗其實是此路不通。通
俗地說,這不是小說,或,小說不能這樣寫法。在此,我想引用一下弗吉尼
亞·伍爾芙說過的一段話的大意。她說,自己這一代作家的作品,包括喬伊
斯等人,充其量只是文學的手稿;真正的大師,還是托爾斯泰。我想說的是
,實驗或文學革命乃至顛覆,當然也是需要的,並有所文學價值,甚至還會
形成一種時勢,但它也就僅此而已了,並不能構成成熟的文學(作品)形態。
實驗與成熟之間,距離應該是明顯存在的。我以為伍爾芙有超越同儕的明智
和文學判斷力,而且,眼界闊大。許多批評家對《閒聊錄》的褒揚,我其實
能夠理解其中的緣由,但說一句得罪同行的不恭敬的話,我認為其中有失對
文學(作品)的一些基本判斷。是不是一眼看到了這樣一部“驚世”之作太激
動了所致?
P3-4
林白最近引人關注的作品是《婦女閒聊錄》。一般讀者的反應我不得而
知,批評家們則(幾乎)一致叫好,評價很高。但我的感覺完全不同。也許是
我對這部作品的好處至今仍比較隔膜,所以反應遲鈍。雖然我以極大的耐心
讀完了這部作品,但它絲毫沒有激發起我的興奮感,也談不上任何閱讀快感
,甚至還幾次想棄之不看了。這部作品難道沒有新鮮感嗎?決非如此。它的
語言、文體和故事,對我都是非常新鮮的。而且,從我所了解的林白其人其
作的歷史來看,她寫這部作品的理由和狀態,對我也是新鮮的。那我為什麼
非但沒有閱讀好感並還會產生厭倦心理呢?(我的這種感覺如果稍嫌表達過分
的話,那么至少也可以說我對這部作品是不以為然的。)下面可以簡單地說
明一下我的理由,就算是讀後感吧。
首先是這部作品的語言(敘述)方式。它是用近乎完全的口語、口述的“
實錄”方式構成的,其中還夾雜了大量的方言。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
長篇小說,這種方式顯然是非常極端的。對此,有人或許會譽之為文學(語
言)的“革命”創舉。但從我的文學觀念和經驗判斷(特別是實際閱讀的體驗
)來看,口語、口述的實錄必然會帶來表達(敘述)上的支離破碎和重複累贅
,而這種後果對文學作品非但毫無文學意義,而且還是深刻的傷害。方言的
頻繁乃至過度使用,後果也同樣如此。我認為《閒聊錄》在語言(敘述)上的
這種極端方式,實際上會造成並不斷增加閱讀的疲勞感和倦怠感,說得嚴重
一點,這種方式其實是在拒絕讀者的閱讀。
但是顯然,作者對此倒是刻意為之的,許多批評家也持讚賞態度。這就
產生了一個問題:這種語言(敘述)方式究竟有無文學的(革命)價值?抽象地(
從理論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我想不會有太大意義;專就《閒聊錄》來說
,我的回答無疑更多是傾向於否定的。語言(敘述)方式上的極端性,或許對
作者的寫作動機(心態)具有某種快感,也或許會迎合或暗合了某種社會觀念
和文化理論,但就文學語言的成熟度而言,極端性的主要價值無非體現在實
驗性方面。如果說《閒聊錄》在語言(敘述)上多少真有點文學的(革命)價值
,那我也只能在實驗性意義上對其有所(保留性地)肯定。而它在這方面的過
度和極端,則足以令我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這種實驗其實是此路不通。通
俗地說,這不是小說,或,小說不能這樣寫法。在此,我想引用一下弗吉尼
亞·伍爾芙說過的一段話的大意。她說,自己這一代作家的作品,包括喬伊
斯等人,充其量只是文學的手稿;真正的大師,還是托爾斯泰。我想說的是
,實驗或文學革命乃至顛覆,當然也是需要的,並有所文學價值,甚至還會
形成一種時勢,但它也就僅此而已了,並不能構成成熟的文學(作品)形態。
實驗與成熟之間,距離應該是明顯存在的。我以為伍爾芙有超越同儕的明智
和文學判斷力,而且,眼界闊大。許多批評家對《閒聊錄》的褒揚,我其實
能夠理解其中的緣由,但說一句得罪同行的不恭敬的話,我認為其中有失對
文學(作品)的一些基本判斷。是不是一眼看到了這樣一部“驚世”之作太激
動了所致?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