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位於東城府學胡同,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保管所。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最早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屢修葺,是北京保存至今仍有明代風格的一處不可多見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
- 建造時間:明洪武九年(1376)
- 榮譽: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人物:文天祥(1236-1283)
歷史沿革,展廳分布,館藏作品,相關人物,相關建築,歷史故事,交通信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奮力抗元被俘至元大都(北京)後,囚禁於北兵馬司土牢近四年時間,於1283年就義於柴市。 明洪武九年(1376),由按察司副使劉松主持在文天祥就義和被俘囚地附近修建祠堂。祠堂坐北朝南,過廳為文天祥生平展和手跡等展品,堂屋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遺物,近年又恢復了堂屋內文天祥塑像及神龕、楹聯、匾額、供桌等陳設。1979年,文丞相祠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0月修繕後對外開放。人們在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緬懷文天祥的浩然正氣。
展廳分布
祠堂坐南,由大門、過廳、堂屋等三部分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堂屋內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貴文物。如明《宋文丞相傳》石碑、清《重修碑記》石碑及《宋文丞相國公像》碑 等。“生平事跡展覽”簡要介紹了文天祥青少年時期、入仕後十五年間、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舉戰旗、兵敗被俘、楚囚就義的英雄事跡。 室內屏風正面為毛澤東手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為文天祥所著的《正氣歌》全文。後院尚存一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被囚禁期間親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樹身象徵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佇立堂前,憑弔英靈,我們更能深刻地體味愛國主義精神的崇高和哪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
館藏作品
20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20餘萬人次。人們在這裡吟頌《正氣歌》和《過零丁洋》,感 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修繕後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歷史照片資料,復原了後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龕、供桌及部分匾額、楹聯;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櫃,通過圖表、照片、繪畫、實物等,展現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相關人物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 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宋理宗寶佑時進士; 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元兵南侵、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相關建築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明清兩代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將當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舊址擴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1984年10月對外開放。
祠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義200周年,明、清以來幾經重
修重建。1981年省文物管理部門撥款全面整修。該祠是一座土木結構的兩進迴廊式合院,占地面積821平方米,碧瓦彤牆,銅鑰朱扉,頗見古樸。入門高懸“日星河嶽”金字匾額,炫耀光芒。兩壁分列文公生平簡介和大事年表,庭院蒼松翠柏,氣氛莊重肅穆。中堂立文公石刻像神,神采奕奕,威儀凜凜,令人肅然起敬;左右配以少卿杜滸、正將徐臻兩像。樑上鐫書“天地正氣”四個大字,顯示浩然之氣,通貫古今。左右兩牆繪製重彩仿古壁畫,集中反映文天祥生平激烈的戰鬥事跡。迴廊四壁鑲嵌著《正氣歌》、《北歸宿中川寺》、《江心寺》、《過零丁洋》及後人憑弔詩等22塊青石碑刻。祠有楹聯云:“孤嶼自中川,逝水難消亡國恨;崇祠足千古,英風猶挾怒濤鳴。”此聯繫清同治年間曾任樂清知縣、溫州知府的戴啟文撰,全國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謝雅柳書。沙孟海先生題“宋文信國公祠”大門橫額。遊人到此瞻仰,深受民族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故事
亂世保國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
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占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占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
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 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交通信息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
交通:乘2、104、108、113路車北兵馬司站下車,路東府學胡同內。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3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