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雕塑

文人雕塑是指那些表現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魅力及“逸筆草草”意味無窮的詩性氣質的雕塑作品。主要代表作有李應該的《阿Q正傳》、《公字寨》雕塑和“拳頭”、“思想者”等四大系列雕塑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人雕塑
  • 類型:雕塑
  • 定義:意味無窮的詩性氣質的雕塑作品
  • 代表:“拳頭”、“思想者”等
作品介紹,主要特點,

作品介紹

我國著名小說家、雕塑家、戲劇家、書畫家李應該的雕塑作品,概括簡約,樸拙誇張,生動傳神,意趣盎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倡導“靈魂為要、詩心為要、神採為要、意趣為要”以及造型強調“望形撲魂”“依神造形”的理念主張,為“文人雕塑”創作實踐和發展方向積累了經驗,被理論界稱為“文人雕塑”的拓荒者。
文人雕塑
雕塑作品拳頭
文人雕塑
雕塑 阿Q正傳之造反了

主要特點

“文人雕塑”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全新概念。所謂熟悉,往往會聯想到“文人畫”。歷史上,文人繪畫群星璀璨,光耀九州,但是,“文人雕塑”卻是一片空白。
中國雕塑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先民穴居野處的舊石器時期。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說道:“藝術之始,雕塑為先”“雕塑之術,實始於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
遠古時期的雕塑,主要表現為器物實用化現象。新石器時期,器物文化逐漸注入了觀念與制度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圖騰文化和自然主義精神。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宗教雕塑興起,以佛教文化為主的雕塑藝術大放異彩,成為兩千年來中國雕塑史的重要內容。在禮樂文化與封建宗法制的籠罩下,雕塑功能形成封閉性特徵,不是被注入神性擺上祭壇,就是被埋入地下作為陪葬品,雕塑成了“為死人服務”的藝術,失去了獨立的美學品格。
中國雕塑功能封閉性特徵不同的是,西方雕塑從古希臘創立並奠定了以“人”為主題的雕塑形式,2500多年來,以人體、人像為主題始終占據著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
20世紀初,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雕塑藝術被納入中國文人視野而進入院校教育,成為獨立的美術學科。
西方雕塑注重對物象模仿的寫實性,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幾何形的類型化之中,強調形體的比例、結構、神態、轉折,湧現出眾多優秀的雕塑作品。而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則“塑容繪質”,強調“傳神寫照”的寫意性。因此,引入西方重“寫實”的雕塑教育,不僅放逐了中國民間的土氣,也疏離了“衣冠貴胄”的士氣。有學者驚呼:“雕塑教育失魂了”,失魂的根本原因是重“技”輕“道”,中國文化精神之魂丟失了,沒有培植起“文人雕塑”的樂土。
“文人雕塑”缺位的原因,一是在中國數千年的雕塑歷史中,創作群體基本為民間工匠與民間藝人,上流文人少有參入。文人士大夫鄙視“閭閻”排斥“匠人”,自覺關閉了雕塑藝術的大門。二是自雕塑注入神性擺上神壇或埋入地下,文人士大夫娛樂情愫與“莊嚴”相悖,堂堂“衣冠貴胄”豈肯“為死人服務”?因此出現重詩畫而薄雕塑的文化現象,造成中國雕塑史上“文人雕塑”的一片空白。
進入二十一世紀,部分雕塑家開始尋覓“新語彙”,強化現代性,努力掙脫“莊嚴”,關注“人”的位置,“文人”元素漸漸釋放。
“文人雕塑”首先表現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魅力及“逸筆草草”意味無窮的詩性氣質。
我國著名小說家、雕塑家、戲劇家、書畫家李應該先生《阿Q正傳》《公字寨》雕塑插圖和“拳頭”、“思想者”等四大系列雕塑作品,概括簡約,樸拙誇張,生動傳神,意趣盎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以雕塑語言為自己小說插圖的文化現象,不僅中國沒有,世界也沒有,被譽為古今中外第一人。他倡導“靈魂為要、詩心為要、神採為要、意趣為要”以及造型強調“望形撲魂”“依神造形”的理念主張,為“文人雕塑”創作實踐和發展方向積累了經驗,被理論界稱為“文人雕塑”的拓荒者,具有開山立派的創造意義,填補了中國雕塑史上“文人雕塑”的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