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峰亭記

《數峰亭記》是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創作的一篇散文。第一段寫居南山崗,喜得閒看遠山的樂趣,先實寫空間,言所居之南山無大山大流,接著由近而遠,言看遠山更佳;第二段寫擬構“數峰亭”,將營造幽雅怡人的佳境,承前述提出未來欲鑿池、種竹、築亭的計畫。寫作風格清新可愛,簡潔鋒利,生動酣暢,別有特色,是“實空間”與“虛時間”結合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數峰亭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戴名世
  • 作品出處:《南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數峰亭記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於他縣。吾卜居於南山,距縣治二十餘里,前後左右皆平崗,逶迤回合,層疊無窮,而獨無大山;水則僅陂池塘而已,亦無大流。至於遠山之環繞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嵐飛翠,疊立雲表。吾嘗以為看遠山更佳,則此地雖無大山,而亦未嘗不可樂也。
出大門,循牆而東,有平崗,盡處土隆然而高。蓋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於是西北諸峰,盡效於襟袖之間。其上有古松數十株,皆如虬龍,他雜樹亦頗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鑿池蓄魚種蓮,植垂柳數十株於池畔。池之東北,仍有隙地,可以種竹千個。松之下築—亭,而遠山如屏,列於其前,於是名亭曰“數峰”,蓋此亭原為西北數峰而築也。計鑿池構亭種竹之費,不下數十金,而餘力不能也,姑預名之,以待諸異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甲:冠,優。
②卜居:擇地而居。
③逶迤(wēi yí):綿延曲折。
④陂(bēi):池塘。
⑤堰(yàn):人工築壩蓄水的小水塘。
⑥浮嵐(lán):山里浮動的霧氣。
⑦飛翠:好像在飛動的青山。
⑧隆然:突起。
⑨面:朝,面向。
⑩“盡效”句:意謂西北諸峰,歷歷在目,有如近在懷抱之中。效:致。
⑪虬(qiú)龍:傳說中有角的小龍。這裡用以形容松樹的形狀盤曲如龍。
⑫隙地:空閒的土地。
⑬個:竹子株數的量詞,因竹葉末梢形似“個”字,故有此指。
⑭遠山如屏:遠山排列像屏風一樣。
⑮蓋:發語詞,用在句首。
⑯金:一兩銀子曰“一金”。
⑰姑:姑且、暫且。

白話譯文

我天性愛好山水,而我們桐城縣的山水特別秀麗,優於其他縣。我選擇在南山居住,離縣城二十多里,前後左右都是平緩的丘岡,綿延曲折,層疊不盡,而惟獨沒有大山;水則只有池塘和人工修建的小水塘而已,也沒有大江大河。至於環繞四周的遠山,有的在十里以外,有的在二三十里以外,浮動著霧氣,一片碧綠,層層疊疊,立於雲外。我曾經認為觀賞遠山意趣更好,所以這裡雖然沒有大山,也未嘗不令人愉悅。
出了大門,沿著院牆向東,有平緩的土丘,土丘的盡頭土堆突然升高。大概因為我蓋的房屋面向西南,但是此地卻面向西北,所以西北方的各個山峰都侍奉在我的襟袖之間。山上有古松數十株,株株都像盤屈的龍蛇,也有很多其他的雜樹。而且有塊空地,比較低洼,我打算在這裡鑿掘一個水池養魚種荷花,再在池邊上種植數十株垂柳。水池的東北方,也有一一塊空地,可以種植上千株茅竹。古松的下面再建一個亭子,遠處的青山就像屏風一樣,陳列在亭子的前面,因此給亭子命名為“數峰”,意思是這個亭子原本為西北那幾座山峰而建。估計鑿水池、建小亭、種竹的費用,不下幾十兩銀子,可是我的經濟能力是達不到的,姑且預先取好名字,等待來日。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的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戴名世仕進無望,大有歸隱故園的意向。於是以自己十五年教書所得的近千兩銀子委託友人趙良冶購田十五畝、築新宅一區,叫做“硯莊”(今屬桐城市孔城鎮清水村)。不久,戴名世卜居南山崗,著書之餘,登崗遠眺,歷歷在目的“西北諸峰”給予了他無窮樂趣,於是他提前預寫了這篇《數峰亭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開篇明義,提出“余性好山水”,與山水有緣、與大自然有緣。接著敘述“山水奇秀,甲於他縣”的桐城故鄉。作者“卜居”的南山,“獨無大山”,“亦無大流”,但是幸有“逶迤”的平崗,“環繞”的遠山,能彌補自然環境的不足。接著作者便以濃墨重彩寫出“看遠山”的佳趣:“浮嵐飛翠,疊立雲表”,在讀者面前展示一幅“遠山”山水畫卷。作者接受大自然的撫慰,感情和大自然和諧融合,從內心深處感到“此地雖無大山,而亦未嘗不可樂也”,肯定了“看遠山”的樂趣。
第二段先敘述宅東崗頂“隆然”,適宜建亭,再敘述崗頂“面向西北”,“於是西北諸峰,盡效於襟袖之間”。崗上已有“古松數十株”,盤曲蒼勁;崗下“隙地”再“種竹千個”,清影搖風。作者尚恐不能極其清幽,擬在“隙地”上“鑿池蓄魚種蓮。”“植垂柳數十株於池畔”,精心謀劃,擬營造一個幽雅怡人的環境。最後一句“餘力不能也”“以待諸異日”,點出作者畢竟是“數十金”不能支付的寒士,空有一番宏願。
這篇文章概括、詳盡、具體、細緻地描寫了數峰亭的景觀。“數峰亭”是作者構想之亭,而非實景。作者馳其想像,寫來如見其景,如歷其境。文末筆鋒一轉,寫其力不能支付鑿池、構亭、種竹之費,“姑豫名之,以待諸異日”,才將讀者帶回冷峻的現實。也正因為生活所迫,戴名世以半生的積著,只換得半年的安閒。他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退居南山,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即離開南山,再度赴京,準備明年之謁選,從此,至死才歸葬南山。其所謂“以待諸異日”,則成了永久的遺憾。文章於清幽之境中表現了作者孤傲的人格。文中自然流蕩著一種淡泊安閒的情趣。

名家點評

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編輯學專業教研室主任劉孝嚴《中華百體文選》:作者以清新簡潔之筆,描繪出其家居周圍的自然環境,以及遠山環抱的清幽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中國古代文人所獨有的閒適安祥之心境。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一1713),清代文學家,字田有,又字褐夫,號藥身,別號憂庵,世稱南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五十七歲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三年後被御史參劾其著作《南山集》中有“狂悖”“大逆”語而被殺,此即《南山集》文字獄,株連三百多人,他是“桐城派”的先驅,主張為文應立誠有物,率真自然,提倡道、法、辭並重,精、氣、神合一。其散文作品簡潔樸實,長於史傳、雜文、遊記。著有《戴南山先生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