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包括了由晉、十六國、一直到北宋的4萬多卷墨跡,對研究中國文字楷化時期的歷史及其書法藝術,是最豐富、最系統的第一手資料。敦煌遺書的書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點,稱之為"經書體"。"經書體"源於漢代的"簡書體",完成於唐代的楷體,是兩晉以後抄寫經卷的重要書體。它詳盡地記錄了中國文字隸變以後向楷書轉化的全過程,對文字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敦煌遺書書法
- 拓本:三種
- 典型:《化度壽豈禪師塔銘》
- 朝代:唐代
所含拓本,書法理論寫本,敦煌遺書寫卷,
所含拓本
敦煌遺書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種。有歐陽詢書《化度壽豈禪師塔銘》、柳公權書《金剛經》、唐太宗李世民書《溫泉銘》,還有王羲之17帖臨本3帖。這些拓本和臨帖極為寶貴,是現在罕見的唐代墨跡珍品。
書法理論寫本
敦煌遺書中關於書法理論的寫本有三葉殘卷,頗令人注目。其一是論述寫字方法的,對筆畫的比例關係,粗細、長短、寬狹、字與字的大小關係都有祥盡和精闢的論述。其二和其三為王羲之書論,"筆勢論"殘卷,為民間傳說中的王羲之書論抄件。
敦煌寫卷中的硬筆書法,是書法史未曾記載的民間創造。所謂硬筆,當時為木筆或葦筆。從甘肅出土的實物來看,硬筆尖端劈為兩瓣,完全與今日的蘸水鋼筆尖相同。這說明我國硬筆書法自古有之。
敦煌遺書寫卷
由於敦煌在歷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據過,因此,在遺書中還保存了許多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寫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鶻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數量最多。這些寫卷均系毛筆或硬筆書寫,相當工整流利,富有節奏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敦煌遺書寫卷,絕大部分用筆抄寫,為古代民間書法大成。卷子的抄寫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寫經生或一般庶民。他們常年抄寫,熟能生巧,久書成藝。有的書寫雄強勇猛、大刀闊斧;有的書寫嫻熟娟秀,溫文爾雅。書體行、草、隸、篆皆備,豐富多彩,表現自然質樸,機動靈活。其功力法度,審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