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敦仁里,公元1122年,該村鄭姓從別村遷居於此,已建村888周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敦仁里村
- 別名:敦睦嶺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歙縣
- 下轄地區:13個生產隊
- 政府駐地:仁里村村委會
- 郵政區碼:245000
- 地理位置:黃山市歙縣富堨鎮敦仁里村
- 人口:1100
- 方言:敦睦嶺土話
- 氣候條件:皖南丘陵地帶典型氣候
- 著名景點:古祠堂,古水口,游擊隊秘密駐點(程惠祥故居),千畝梅園
- 又名:敦門嶺
地理位置,概況,歷史,行政區劃,產業資源,大事記,
地理位置
黃山市歙縣富堨鎮敦仁里村(又名敦門嶺)
概況
敦仁里村地處歙郊重鎮—富堨鎮北端,距縣城15公里(東與桂林鎮宋村相望,南與本鎮青山村毗鄰,西與上豐鄉龔村接壤,北與上豐鄉番村隔山相靠)。仁里村位於古城山脈與蓮花山脈交匯處的半山腰,兩條山脈形如太師椅的左右扶手,仁里村就坐落在海拔240米的太師椅位置上。仁青通村公路蜿蜒到村,村四周六條小溪成為新安江源頭主支流—富資河流域的支流白砂河。
敦仁里村現有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70戶,總人口為1143人。村兩委成員6名,黨員28名。全村山場面積6000多畝(其中公益林1200畝,疏林地1000畝,柑桔1000畝,青梅600畝,茶葉1000畝),水田741畝。
近年來,敦仁里村本著“科技興村、最佳化資源、多種經營”的理念,在做大做強種植、養殖產業上下功夫,在發展致富上做文章,建基地,創品牌,仁里村已成為春采梅花,夏有青梅、桃、李,秋摘柑橘,冬產菊花,人均收入達7000元、四季花果飄香的富裕村。
歷史
敦仁里村原名敦仁里,據《敦仁里志》中記載: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第二年即1122年,該村鄭姓從別村遷居於此,舉事的方臘義軍與前來征繳的官兵在歙縣一帶展開激戰,兵燹過處,生靈塗炭。原先居住在敦仁里前不遠項村一個叫鄭十一的人,為避戰禍,舉家遷入東門嶺一帶的群山之中,結廬為舍,墾荒種糧,在當時還沒有敦仁里稱謂的那一片青山之上飄升起了第一縷炊煙。
約300年後,歙縣城關人程窺來到東門嶺一帶伐薪燒炭維持生計,見這裡植被豐茂,山水青淑,遂有久居之念。鄭、程二姓世代在這一方天地間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敦仁里人劈山鑿路,砌石圍田,使梅花、梨花每年春天如約盛開在房前屋後;他們建渠修壩,挖井掘池,從山那邊引來的溪水圍著山村日夜歡唱;他們建宗祠,修廟宇,制定族規家法,追懷祖先功德,宣揚倫理綱常,祈求物阜丁盛;他們設蒙館,建學校,延師課子,薪火傳承人類文明,期冀光耀家族門楣。相比於“聚族而居,不雜他姓”的其他古徽州村落,敦仁里數百年來鄭、程兩姓同村共居,後又有朱、劉、洪、江等姓遷入,雖各自建有宗祠,但村中諸姓相濡以沫,齊心協力營建家園,這就使敦仁里這個村名的由來有了更多令人遐想的空間。
古徽州的著名人物、清末歙縣翰林許承堯曾有敦仁里之行,村中鄭姓請為宗祠“懷德堂”撰寫楹聯,許承堯欣然命筆:“里號敦仁當仁不讓,堂名懷德惟德是依”。已建村888周年
行政區劃
敦仁里村(行政村)現由如下自然村組成:沙家那村、上村、野村、關邊塢村以及中心村。現有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70戶,總人口為1143人。村兩委成員6名,黨員28名。
產業資源
敦仁里村農業結構較為合理。全村農業總產值1637萬元,種植業占70%以上,畜牧業占15%,外出務工占15%。種植業作為主導產業,主要體現為立體農業,山上有茶葉、柑桔、青梅、貢菊,山下有水稻、油菜等,形成五大基地:柑桔1000畝(年產量超過400萬斤)、貢菊1000畝(年產2000多擔)、青梅1000畝(年產80萬斤)、茶葉1000畝和千頭母豬養殖基地。2017年貢菊每公斤售價達120元;青梅果大幅增產,達到80萬斤,價格是2016年的2倍,每公斤超過5元;千頭母豬養殖也一直很旺。“一村多品”、優勢互補的特色,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侵蝕的能力,農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達到7814元/人。
大事記
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第二年即1122年,鄭十一舉家遷入敦門嶺,敦仁里村開村。
公元1320年,歙縣城關人程窺來到敦門嶺久居。開創鄭、程二姓世代和睦相處只開端。
公元1320年,民國十五年(1926),歙北仁里鄭杏花(女)成立鳳舞台。
公元1948年,新四軍歙北游擊隊秘密進駐仁里村。駐點為程惠祥梨園,程惠祥秘密加入游擊隊為解放做準備工作。
公元1968年,全村村劇團城裡,經過幾年發展到1980年發展成為安徽裝備最好的鄉村徽劇團。
公元1980年,全村集資義務出工,修建4.5公里盤山公路,山路十八彎形成。
公元1980年,改革開放,分產到戶。
公元1981年,被評為全國首批百家“文明村”之一。
公元2010年3月28日,慶祝開村888周年,市縣領導到場,1000多人與會場面壯觀,用英語,俄語,法語,方言向全球人民發出“敦仁里人民歡迎您”的呼聲。
公元2010年5月10日,敦仁里首屆青梅節開園,仟畝梅園盛果迎接全球八方客。
公元2010年5月16日,首批藝術家進駐敦仁里。
公元2010年10月15日,敦仁里長壽節吃長壽麵。
發展仁里養生旅遊的優勢
仁里處在歙縣富堨鎮以北海拔240米左右低山丘陵地帶。地勢南低北高,周圍山丘環繞,東有摩雲山脈,其摩雲尖海拔537.4米;西有古城山脈,其古城山尖海拔505.4米;兩山向北延伸為地勢較高的梨坑、遼坑、蘆稷坑;向南延伸為逐漸低緩的余脈,形似一把太師椅。北於上豐鄉石牌嶺、禹坑交界,南和本鎮青山村善福里接壤,西與上豐鄉霞峰村毗鄰,東與桂林鎮宋村、石門隔山相處。太師椅地形形成的遞溫層使該村形成了特殊的冬暖夏涼小氣候,其氣溫較山下善福里相差2~4℃。1991年冬大凍,歙縣園藝場氣溫曾達零下14℃,數千畝柑桔凍得全軍覆沒,而仁里氣溫僅零下10℃,僅凍死葉片、小枝條,次年便很快更新,便是例證。
由於特殊的小氣候,加上其它因素,使該村長壽人口眾多,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根據2009年年底統計,全村1143人加上退休長居人口10人,總計1153人,其中60—69歲109人,70—79歲69人,80—89歲39人,90歲以上6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19.3%,較周邊地方均高,特別是80歲以上為甚,適宜發展養生旅遊產業,總結起來有以下十大優勢:
一、交通便捷,離歙城僅16公里,從仁里至馬鞍嶺是4米寬水泥路,從馬鞍嶺至鳳凰彎是5米寬水泥路,從鳳凰嶺至歙城將是22米寬一級公路。
二、太師椅地形(東、北、西是高山,南面為自上而下開寬地帶)形成的遞溫層使仁里冬暖夏涼,較山腳下善福里要相差2~4℃。
三、自來水是從花崗岩石峰中流出,水質清澈、衛生、富含礦物質,微甜,沒有水釉,通自來水戶達90%以上。
四、四季花果山,主產柑桔、青梅、黃絲李,還有零星櫻桃、枇杷、水蜜桃、楊梅、桃杏李、柿子、杏、板栗、野獼猴桃,可說是一年四季均有水果。另外幾乎家家戶戶有竹,早、中、晚品種齊全,吃鮮嫩筍達數月之久,山上還有大量蕨、葛、野筍,從而為多纖維平衡膳食提供了強有力基礎。
五、全村綠化率達90%左右,且多是常綠樹,一半居民住房位於樹林中,到了嚴寒冬季,仍是一片鬱鬱蔥蔥,提供了充足的氧氣,可說是天然氧吧。
六、全村有鋼筋水泥結構樓房300餘幢,太陽能已基本普及,多數已建有衛生間(含洗浴、抽水馬桶)且房間空置率在一半左右,可為遊客提供理想住宿。
七、還保存有程氏宗祠、觀音亭、程氏始祖墓、鄭同元的古四合屋及老式三間樓房,近20幢徽派古建築及長達10華里青石板進出村古道,有發源白沙河的六條小溪,有先人開山劈石艱辛壘砌成的大小梯田400餘畝,可供遊客參觀遊覽。
八、在程氏宗祠內建有老年活動中心、農家書屋,水口上有1000餘平方米硬化後的農民體育廣場,有可供垂釣養魚大水塘二口,還有村中大坦上中心廣場。
九、在水口上有新建的衛生室,為遊客看病提供了方便、保障。
十、仁里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是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有大小商店6個,有農用運輸車、小客車10輛,村內道路已基本硬化,2012年又開通了水口上至山里亭青梅、柑桔基地長達3公里,近4米寬公路,2012年又被列為全縣23個美好鄉村建設之一,隨著村莊整治規劃的不斷落實,村內道路硬化工程的不斷延伸,將為遊客吃、住、行、游、休閒、娛樂提供極大的方便。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