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是2014年4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先達。

基本介紹

  • 書名: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361頁
  • 開本:16開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陳先達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18553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是一本聊出來的書。作者陳先達八十歲以後,不再上大課,學生知道其喜歡散步,路線又比較固定,所以經常與作者在路上“偶遇”,與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談天說地,論古道今,即成此書。書中既有對人性問題的探索,也有對歷史問題的求解,既有對命運問題的省思,也有家國情懷和對社會問題的傾心關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戀。問題廣泛,五花八門,卻處處不離哲學,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發。作者自嘲是“馬路哲學”,其實是傳道授業的一種方式。

作者簡介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畢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195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顧問,第三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從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陳先達文集》(六卷本),哲學隨筆系列《哲學心語》《回歸生活》《宜園雜論》《史論拾零》等。著作和論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兩次)、教育部優秀著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和吳玉章著作獎等多種獎項

媒體推薦

人的所思所想,可以分為“遠見”、“短見”。有的人高瞻遠矚,有的人鼠目寸光。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但不會因此每個人的思想的自由“度”完全一樣。有的人即使給他最充分的思想自由,仍然超不出鼻子底下的一些瑣事。思想自由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能力。
——《談我》
我們的思想已經習慣化,而習慣是最無創造性的。我們的哲學史、文學史、科學史都是思想史,不是思維習慣史;我們的政治家、科學家、學者是思想家,他們不是習慣性思維而是創新性思維。一個按習慣思維的人,成不了思想家,也上不了思想史。
——《談人》

目錄

第一章 人性的觀察
1.談人
2.談我
3.談頭腦
4.談眼睛
5.談坐
6.談人情
7.談性情
8.談庸人
9.談心胸狹隘
10.談焦慮
11.談謙虛
12.談消費
13.談死
第二章 生活的世界
1.談生活世界
2.談尊重生命
3.談活和為了什麼活
4.談“使人成為人”
5.談民不聊生
6.談信
7.談利益
8.談貢獻
9.談識時務
10.談功成身退
11.談游泳
12.談風雨
第三章 命運的省思
1.談人生之路
2.談生命的短暫
3.談命與運
4.談性格與命運
5.談逢時和安時
6.談“另一個世界”
7.談書
8.談神
9.談風水
10.談“我深信”
第四章 社會的思考
1.談中外古今
2.談“兩個堅持”
3.談政治與人性
4.談頂層設計
5.談國家
6.談封建主義
7.談我們社會的性質
8.談資本與資產者
9.談比較
10.談發展的代價
11.談多難興邦
12.談“民”的地位的演變
13.談勞動成果
第五章 歷史的世界
1.談學點歷史
2.談向歷史學習
3.談歷史與史學
4.談歷史的世界
5.談歷史研究
6.談歷史感
7.談歷史的嘗然
8.談歷史的邏輯
9.談歷史眼光
10.談歷史時間
11.談歷史考據
12.談考古
13.談古今之辨
第六章 文化的視野
1.談文化的重要性
2.談文化與文明
3.談文化與器物
4.談文化形態與文化傳統
5.談民族命運與文化命運
6.談思潮
7.談儒教
8.談道德評價
9.談話語權
10.談名門政治與傳統觀念
11.談向西方學習
……
第七章 認識的解剖
第八章 學術的價值
第九章 辯證的思維
第十章 哲學的追問
後記

後記

這本小書算是寫完了,有個結束。但我自己與學生的交談,我的哲學思考沒有結束。只要身體許可,這種方式的交談還會繼續。這是一種幸福。能與青年學生們交談,能不斷以他們思考的問題來推動我自己的思考,這是極為難得的。我仿佛是一部年代久遠、思想陳舊的時鐘,學生們不斷地以他們的新問題防止我的思想停擺。

序言

八十歲以後,學院領導照顧我,再也沒有讓我在教室里上大課了。學生知道我喜歡散步並且比較準時,路線也固定,他們喜歡和我聊天,有時特意站在我必經之路等著我,陪我散步聊天。下面記下的一些感想式的東西,其中有些是學生們散步時向我提出的問題,我邊走邊隨口說說。如果我覺得有點意思,會回來翻翻書,加工,擴充。散步是我的生活習慣。另外,學生也會到我家裡,談些哲學問題。學生走後,我也會把談話內容經過加工後敲在電腦里。這些東西是我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教學相長”,的確如此。學生年輕,思想比我敏銳,從網上知道很多東西。他們過的是集體生活,彼此交談也會產生許多想法和問題。交談並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思想交流,彼此受益。邊走邊聊,也可算是除課堂教學外的另一種教學方式。可惜現在老師多住在校外,上課來,下課走。學生可能很長時間見不到導師。房改後校內即使有教員,也多已退休。學校,仿佛是知識交易市場,而不是教師和學生融合相處充滿文化氛圍的文化殿堂。這種情況是好還是不好,我也分不清。我仍然是老腦筋,我還是喜歡一個師生共處的校園,而不只是學生公寓。我們談起北大的燕東園或什麼園的名教授的故居,至今仍津津樂道,因為它代表一種校園文化。這種情況可能要成為歷史陳跡了。
我和學生談的沒有什麼深奧的哲學思想,我也談不出什麼深奧的哲理。我喜歡從問題中體現智慧,喜歡能思考的頭腦,而不喜歡玩弄概念,更不喜歡看不懂、聽不明的道理。
哲學思維當然需要概念,也離不開概念。但體會哲學道理,回答問題,不一定非得搬弄概念不可。純概念式的思維往往流於空洞。中國式的思維方式更接近生活。從生活中悟出哲學道理,講授哲學道理更深刻易懂。《道德經》中的“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純粹從概念上講述量變與質變的關係更易懂。莊子以“夏蟲不可語於冰,非無冰也,以其未見冰也”,說明個人生命短促帶來的認識局限性,多形象、多貼切。孔子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說明世界事物的運動變化;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明人的高尚品格應該經過實際考驗。這種例子太多,中國哲學沒有抽象說教和概念式演繹,而是結合生活實際,從生活實際中悟出哲學道理。我喜歡這種方式。這能真正表現一個人的哲學智慧水平,而不會使人被雲山霧罩的概念弄得頭腦渾渾。
我不是否定哲學知識和哲學概念的重要性。沒有概念,就沒有哲學,也沒有哲學思維。我只是說,我們既要有運用概念思維的能力,也要有面對現實通俗講解、從問題和對問題的回答中體會哲學的能力。如果離開概念就不能講哲學,正如沒有講稿就不能說話一樣,只能說是智慧的欠缺。 哲學追求的是智慧,是關於智慧之學。學習哲學,當然要重視學習哲學史,而哲學史往往同時是概念和範疇發展史。中外歷史上大哲學家的思想是他們的智慧,但對我們來說只是哲學史知識。知識是別人的,而智慧必須是自己的。知識可以學習,而智慧必須內化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變為自己的思維方式,變為自己應時處理和觀察對象的思維能力和決斷力。有哲學史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像熟讀兵書的趙括,擁有太多的兵書知識但無用兵的智慧,一上戰場就一敗塗地。一個善於玩弄哲學概念、可以有N多哲學知識的人,不一定是有哲學智慧的人。
古代哲學家有對話體,對話體也可以看作聊哲學。我們先聖孔子的《論語》也是對話,其中也有閒聊的東西。你看其中不少師生對話,仿佛在聊天。《論語》中記載孔子與學生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在一起聊,要他們各言其志,師生聊得很熱鬧,像是一幕折子戲。當其他學生說完遠大志向後,孔子聽到曾點的志向是春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哪裡像上課,仿佛是朋友聊天,這多好。孔子因才施教無愧為“萬世師表”。
我總以為,課堂聽、課下聊,各有長處。聽,是接受;聊,是對話。聽,可得到一些知識;聊,才能碰出思想火花。有時,聊勝過上課。“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看來古人也有主張聊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