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的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已經過異議審理,經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而做出的·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
- 檔案:教高[2005]14號
- 國務院發布:《教學成果獎勵條例》
- 時間:二OO五年九月二日
- 機構:教育部
內容,附屬檔案,
內容
教高[2005]14號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的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已經過異議審理,經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據國務院發布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的規定,報經國務院批准,由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王大中等合作申報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制的創新與實踐》,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及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王越等合作申報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北京交通大學王玉鳳等申報的《開拓創新,建設一流的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等三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趙凱華等申報的《<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等59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姚津等申報的《會計實驗教學的實施及成果》等537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單見附屬檔案)。
在全國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是黨和國家重視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本次獲獎的項目是全國高等教育界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崗位上,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獲得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在總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借鑑和套用這些獲獎成果,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和造就更多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專門人才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
附屬檔案
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國家級特等獎(3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1 |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制的創新與實踐 | 王大中 張文修 葉取源 陳皓明 劉惠琴 | 清華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
2 | 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 王 越 韓 力 沈伯弘 趙顯利 俞 信 胡克旺 |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
3 | 開拓創新,建設一流的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 | 王玉鳳 成正維 楊 蘇 薛菊梅 趙 雁 | 北京交通大學 |
國家級一等獎(59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1 | 《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 | 趙凱華 陳秉乾 王稼軍 陳熙謀 舒幼生 | 北京大學 |
2 | 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以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和前沿創新的專業課程訓練為核心 |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 | 北京大學 |
3 | 生命科學創新型基礎人才的培養與理科基地建設的實踐 | 許崇任 郝福英 柴 真 蘇都莫日根 趙進東 | 北京大學 |
4 | 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 | 楊芙清 陳 鐘 蘇渭珍 | 北京大學 |
5 | 《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質量實時監控系統》在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中的研究與實踐 | 王 杉 周慶環 劉 帆 李 紅 徐 燚 姜可偉 | 北京大學 |
6 | 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跨學科通選課體系 | 遲惠生 關海庭 牛大勇 金頂兵 宋 鑫 | 北京大學 |
7 | 中國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工程 | 曾憲義 張文顯 李 龍 吳漢東 韓大元 | 中國人民大學 吉林大學 |
8 | 市場行銷專業系列教材建設(教材) | 紀寶成 呂一林 苗 傑 李先國 江 林 | 中國人民大學 |
9 | 最佳化理論課程,強化實踐環節——電力系統本科專業課改革 | 孫宏斌 孫元章 陳永亭 姜齊榮 童陸園 | 清華大學 |
10 | 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錢 易 郝吉明 顧國維 張曉健 陳 文 | 清華大學 (第三屆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
11 | 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理念與實踐 | 劉美珣 艾四林 蔡樂蘇 吳 倬 劉書林 | 清華大學 |
12 | 創建研究型本科教學體系 提升教學質量 | 汪勁松 汪 蕙 張文雪 張 佐 宗俊峰 | 清華大學 |
13 | 探索英語網路教學新模式 提高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 | 劉 芳 閆達遠 葉雲屏 宮 力 楊 敏 | 北京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
14 | 研究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的研究及實踐 | 李 未 馬殿富 劉旭東 張 莉 曹慶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5 | 森林資源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尹偉倫 韓海榮 孟憲宇 葉建仁 胡庭興 | 北京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
16 |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 | 鐘秉林 張 健 張斌賢 劉欣尚 叢立新 | 北京師範大學 |
17 | 勵耘實驗班大理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 葛岳靜 管 靖 何麗平 李艷玲 張 健 | 北京師範大學 |
18 | 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 | 王廣謙 張亦春 姜波克 陳雨露 史建平 | 中央財經大學 廈門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
19 | 聯合作戰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 張玉良 郁樹勝 張懷璧 姚洪喜 紀榮仁 | 國防大學 |
20 | 政治經濟學(教材) | 逄錦聚 吳樹青 洪銀興 林 崗 劉 偉 | 南開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
21 | 高等化學資源共建共享平台 | 程 鵬 車雲霞 高占先 張新祥 劉志廣 葉汝強 李炳瑞 馬玉龍 沈文霞 李士雨 陳六平 裴偉偉 孫宏偉 張寶申等 | 南開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武漢大學 南京大學 天津大學 中山大學等 |
22 | 構建學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 袁滿雪 程 鵬 刁虎欣 張開顯 金柏江 | 南開大學 |
23 | 獨立辦學,緊密合作,創新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 單 平 侯自新 逄錦聚 郁道銀 葛寶臻 沈亞平 |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並列) |
24 | 化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改革的研究與實施 | 余國琮 李士雨 張鳳寶 徐佩若 張澤廷 匡國柱 黃少烈 姚善涇 梁 斌 趙 洪 余寶樂 王保國 樂清華 陳 礪 陳紀忠 | 天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四川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
25 | 培養高等技術套用人才的一種新模式——“本科+技師” | 孟慶國 張興會 黃銀忠 王健民 崔世鋼 | 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
26 | 新形勢下複合型人才因材施教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杜彥良 王錫朝 金 龍 林雅青 杜立傑 | 石家莊鐵道學院 |
27 | 軍隊工科院校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米 東 李向榮 張培林 李國璋 馬海霞 | 軍械工程學院 |
28 |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 婁成武 孫 萍 司曉悅 隋永強 杜寶貴 | 東北大學 |
29 | 寬口徑醫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孫寶志 於曉松 路振富 喬 敏 張君邦 | 中國醫科大學 |
30 | 創新型IT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溫 濤 張 偉 馬 君 劉文濤 張 韜 | 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
31 | 復旦大學哲學系課程體系改革 | 俞吾金 孫承叔 王德峰 陳學明 劉放桐 | 復旦大學 |
32 | 開拓高質量複合型人才培養之路—《物理學與偏微分方程》課程與教材建設 | 李大潛 秦鐵虎 | 復旦大學 |
33 |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創建基於天地網的新型教育資源共享體系 | 申瑞民 鄭慶華 陳德人 王燕昌 劉慶慧 徐乃莊 於德弘 | 上海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浙江大學 寧夏大學 西藏大學 |
34 | 堅持特色、適應發展、依託優勢、充實內涵——紡織工程大專業的深化改革與實踐 | 郁崇文 郭建生 王府梅 靳向煜 晏 雄 | 東華大學 |
35 | 土建類專業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蔣永生 邱洪興 陳以一 郭正興 黃曉明 單 建 何敏娟 | 東南大學 同濟大學 |
36 | 21世紀初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吳曉明 姚文兵 徐曉媛 朱慶振 陸 濤 | 中國藥科大學 |
37 | 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 | 譚建榮 陸國棟 張樹有 施岳定 盛奎川 | 浙江大學 |
38 |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二十年的探索與實踐 | 潘雲鶴 路甬祥 韓禎祥 呂維雪 吳 健 | 浙江大學 |
39 | 生物學本科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 | 沈明山 莊總來 陳 美 彭宣憲 陳小麟 | 廈門大學 |
40 | 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與實踐 | 黃漢升 楊貴仁 季克異 許紅峰 梅雪雄 | 福建師範大學 教育部 |
41 | 創建警察指揮與戰術專業教育實戰新體系 | 王 勇 倪 強 王 翔 林廉銳 莊 海 | 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
42 | 植物生產類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 董樹亭 陳雨海 邢金亮 趙延兵 高東升 | 山東農業大學 |
43 | 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需求 創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新體系 | 高 俊 王家耀 劉振堯 孫 群 游 雄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44 | 高職高專教育試點畜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 劉太宇 郭長華 樊樹民 王春明 王曙雅 |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
45 | 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綜合實踐的研究 | 楊叔子 李培根 吳昌林 戴 同 張福潤 | 華中科技大學 |
46 | 農學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傅廷棟 曹湊貴 張獻龍 關桓達 孫東發 | 華中農業大學 |
47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創新建設與實踐 | 楊學軍 王志英 竇文華 寧 洪 戴 葵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48 | 地方性高職院校辦學模式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 管天球 劉平娥 劉子秀 馮惠先 李國春 |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
49 |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 俞仲文 劉守義 朱方來 譚屬春 李建求 |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
50 |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與實施 | 萬學紅 張肇達 李甘地 周同甫 鄧 洪 | 四川大學 |
51 | 整合優質資源,實施精品化戰略,建設高水平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 吳鹿鳴 高 明 盧存光 費從榮 田懷文 | 西南交通大學 |
52 | 依託重點實驗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實踐體系,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 周仲榮 蔣葛夫 朱旻昊 張文桂 劉啟躍 | 西南交通大學 |
53 | 校企合作,實現工程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 陳傳偉 曹 鳳 張世憑 朱晉蜀 劉 平 |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
54 | 新世紀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 | 席酉民 王洪濤 趙西萍 梁 磊 萬迪昉等 | 西安交通大學 |
55 | 結合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 宋保維 崔景元 徐德民 孫進才 張 靜 | 西北工業大學 |
56 | 改革基礎力學,建設一流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 | 矯桂瓊 支希哲 苟文選 張大成 劉小洋 | 西北工業大學 |
57 | 《中國歷史》(六卷本)教材 | 張豈之 劉寶才 錢 遜 周蘇平 王子今 方光華 張國剛 楊樹森 郭成康 王天有 成崇德 陳振江 江 沛 楊先材 | 西北大學 清華大學 南開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
58 | 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育人的研究與實踐 | 袁有望 朱松山 劉光斌 張中元 韓懷仁 |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
59 | 立足西部,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國家理科地理學基地 | 李吉均 王乃昂 伍光和 周尚哲 張建明 | 蘭州大學 |
國家級二等獎(537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