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政策與現實制度不相容性理論與機制研究

教育管理政策與現實制度不相容性理論與機制研究

《教育管理政策與現實制度不相容性理論與機制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劉海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管理政策與現實制度不相容性理論與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海波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教育管理領域面臨著大量的政策與現實制度之間相互脫節和矛盾的問題,制度變革舉步維艱,本研究從理論上稱為政策與現實制度的不相容。本研究將教育管理政策分為強規制性、弱規制性和引導性政策,從五個具體領域的政策進行分析,研究政策與現實制度的相互作用機制,執行主體要素之間的相關關係規律。首先對於從1978年以來國家和上海市的相關政策的分類梳理和相容程度編碼,對不相容的真實狀況進行歸類分析。其次,對政策與現實制度的博弈建立理論模型。第三對於學校、教師在政策執行和學校現實制度規則改革中的態度和行為進行研究,分析影響因素和相互作用的機制。在研究方法上,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運用多種統計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特點的學校、教師面對不同性質的政策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認知、態度和行為變數與政策和制度不相容的關係,並運用訪談和實驗學校跟蹤觀察的方法探究深層次的影響因素,給出相應的理論解釋,促進政策的科學制定和有效執行。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教育管理領域許多政策與現行制度之間相互脫節和矛盾的問題,定義了政策與現實制度的不相容性這一概念,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分析和考察不相容性的發生機理,研究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按照政策的價值導向和強制力程度對於政策進行強規制性、弱規制性和引導性政策區分,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上海市在教育管理中現代學校制度、學校發展管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教師專業發展、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主要政策進行梳理和分類,發現不同類型的政策的特點和趨勢,相關政策呈現從原則性要求到逐漸具體化和系統化的特點。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和博弈論分析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主體的關係結構和行為方式,構建了博弈模型,以解釋不相容性的主體利益性因素。通過巨觀層面分析不相容性的影響因素,包括教育管理體制和政策制定與變更的政治因素、政策本身特徵、財政支持、外部法律和社會支持等因素。通過參與地方區域和多個學校的教育改革項目實踐調研和問卷統計分析,運用“主體----規則----資源”、“目標--結構—行為”分析框架,建立學校和教師的政策執行行為模型,發現區域和學校組織在政策執行中的隨從性、自主性和創新性動機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影響著政策與現實制度的不相容性,不同層次和發展階段的學校,由於自身特點和條件對於強規制性、弱規制和引導性政策的態度和行為差異,辦學實力強、辦學理念先進的學校,辦學自主性越強,對強規制政策越不敏感,對引導性政策的主動適應性越強,校本化實踐探索積極性越高。學校內部的治理結構、校長領導力、管理規則和學校文化的不同,學校的政策執行產生相關差異。教師層面的個人特徵、教師群體和學校管理特點,影響著教師對相關政策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特別是引導性政策更需要教師發揮教師的個人主動性。本研究從個體、學校組織和政策系統與環境多層面深入分析教育管理政策與現實制度不相容性,對於政策最佳化和理解執行的過程機理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