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的媒介邏輯:群體、文化與技術》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焦慮的媒介邏輯:群體、文化與技術
- 作者:周菲
-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2727790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教育焦慮的媒介邏輯:群體、文化與技術》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教育焦慮的媒介邏輯:群體、文化與技術》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教育焦慮的媒介邏輯:群體、文化與技術》以多學科視角解讀家長教育焦慮的群體症候,沿循“結構一行動”經典理論和吉登斯關於“結構化...
如有人認為“文化是一種非正式規則的體系.指示人們大部分時間內應如何支配”;還有人認為“文化是組織成員共享的信念與期望的模式,從而有力地形成了組織中個人與群體行為的規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行為規範的重要性。媒介倫理 法國媒介批評家阿芒·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在《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一書中寫道:“把...
1、教師的教育語言直接反映教師的素養和形象 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是人們表達意願、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號。語言也是一個人道德情操、文化素養的反映。"開言知肺腑,出口見精神",語言是"肺腑""精神"的體現,有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曼妙、細膩、惟美、豪邁;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
傳媒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傳媒研究一直在“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之間遊走,研究議題豐富,研究視角多元,體現出鮮明的跨學科特徵。伴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聞業、影視業正經歷劇烈變革,並為傳媒研究提供了媒介生態變化、群體傳播效應和治理體系建設等具有理論與現實雙重價值的新議題。以網路和新媒體技術...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歐陽育良等人2017年編制《高職學生生活技能評價量表》,包含3個維度10項技能,共100個條目,分別是認知與思考、自我管理和人際交往,問卷信效度高。法規及檔案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 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和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家庭、學校、相關行政部門和服務機構等共同...
人工智慧技術與新聞媒體的深度結合,不僅強力賦能新聞信息生產,而且為新聞信息的消費者帶來充滿驚喜的新變化。人工智慧時代的媒介消費,將是一種以人為本、聯通萬物的全新體驗,“四全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發展圖景更加清晰、機遇空間更加廣闊。1.超越時空,隨時觸達 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
根據《綱要》的規定,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它與面向整個民族,並注重基本素質培養的基礎教育顯然是不一樣的。而單純以為高等教育服務來衡量基礎教育的發展,實際上也就是以高等教育的價值取代基礎教育的價值。基礎教育的這種獨立的價值觀,與基礎教育的效益觀...
(2)克羅伯說:“文化是一些經由學習及傳遞而有的反應、習慣、技術、思想和價值,以及所引致的行為。”(3)人類學家希伯(Paul G. Hiebert)認為:“文化是一個經由學習,且反應社會特質的行為、思維以及產品的綜合體系。”(4)文化歷史學家道森(Christopher Dawson)說:“文化乃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經濟...
知識分子集體性的失職,一個直接的結果是知識和知識者失去了公信力。知識不再與道德、與精神連在一起,而是成為了利益和幫閒的代名詞。在整個社會中,人們已經將知識理解為純粹的技術,不再有任何道德和精神的內涵。這是知識的悲哀,更是知識者的悲哀。因為在人類文化中,知識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它是人類文明進化的...
第二節自然進化與文化演化奇異的相似性 第三節受寵的語詞:社會達爾文主義?第四節本書作者的工具 第五節自然與文化對立?第六節叩問悠悠地球 第一部文化造就群體 第二章外在論:身份(“我”即“我們”)第一節自創生 第二節交流創生個體 第三節調和文化與知識:文化科學路徑 第四節表意功能進化的邏輯展開:...
第二節 福柯、德希達與媒介:布迪厄與後現代主義 第三節 解碼與抵抗:布迪厄與伯明罕學派 第四編 文學現代性的別種解讀——文化生產場理論 第十五章 當代文論語境中的布迪厄 第一節 創造者神話與社會學 第二節 拒絕本質主義:對內部、外部閱讀的雙重超越 第三節 文學場:辯證超越的邏輯 第四節 布迪厄文學社會學...
首先,方法不同,國內對網路文化的研究一般是規範化研究,國外還是主要是量化研究。其次,核心概念不同,國內對網路文化的定義一般在對文化現象的描述,即對網路群體文化的定義。而國外的定義還是主要偏向於新技術文化。第三,研究對象不一樣,國區域網路絡文化以現象為研究對象,而國外是以價值描述為研究對象。作者簡介 王...
正確認識和安全使用社交網站是全面性教育中涉及的重要內容之一,涉及有關暴力預防、人際關係、社會與文化規範等方面的知識、態度和技能,以及溝通技巧和媒介素養等方面的學習。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社交網站”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下的第2個主題“許可、...
麗莎·吉特爾曼,紐約大學英文系與媒介、文化與傳播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和天主教大學媒介研究系,曾經擔任托馬斯·愛迪生歷史文庫編輯。研究領域為媒介史,特別關注美國書籍史、銘文技術以及古往今來的新媒介。著有《紙知識》(2014)、《手稿、槽線與書寫機器》(1999)等...
該書力圖以新時代的文化生產模式、傳遞模式作為數字出版的分析原點,來構建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作為技術與產業雙重驅動的結果,多數“數字出版”研究通常從“技術”與“產業”的變革切入。而事實上,從歷史上看,人類文化交往模式的變遷才是驅動出版轉型根本的結構性力量。因為出版是為人類的思想、文學和知識的...
受困於公地邏輯的人們,享用自由只會帶來全面毀滅;一旦人們看清楚彼此強制的必然性,他們變得有自由去追尋其它目標。我相信是黑格爾說過:「自由是必然性的了解。」我們必須承認必然性最重要一點,是放棄生育的公地。沒有技術性的解決辦法,可以從人口過多的憂愁中拯救我們。生育自由會毀滅全體。為了避免困難的決定,現...
45.《社交媒體平台抑鬱群體的社會支持尋求研究——基於對微博“抑鬱症超話”的考察》,《新聞界》,2022年第6期.46.《從獵奇到療愈:虛擬偶像崇拜的技術取向》,《新聞與傳播評論》,2023年第5期.47.《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短視頻成癮的媒介可供性》,《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年第1期.48.《...
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家們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革命和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西方社會進入一種“後工業社會”,也稱作信息社會、高技術社會、媒體社會、消費社會、最高度發達社會,在文化形態上稱為“後現代社會”或“後現代時代”。後現代時代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經歷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
但由於很難找到這種知音,他們常常感到煩悶不安。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很迷茫。群體特點 90後的“特長”與“特短”90後與80後常常並提,其共通之處在於兩者都是獨生子女一代。但90後生長在發展更迅速、更富裕的社會階段,又是完全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一代,因此,他們整體受到的教育更多元。同時,他們接收信息的途徑和...
四、村莊文化與意識形態建設 第三節 族群傳統與托台日常生活 一、親緣關係與地緣關係並重的社會 二、作為日常生活聯繫紐帶的伊斯蘭教:共享儀式與清真寺 三、族群集體記憶的延續:木卡姆與坎兒井 第四章 整體觀視域下的托台村電視使用:物、技術與媒介 第一節 電視、家與家庭生活:作為物的電視 一、托台村電視機...
這得益於RSS訂閱技術、Twitter等微內容發布渠道的普及、熱門的社交網站紛紛開放平台讓各種套用外掛程式進駐。手機簡訊、入口網站、個人部落格、論壇社區因此而被貫通,各種媒體內容可以用超連結的方式,非常方便地被分享並添加標籤和評論。信息流 如今網際網路——尤其是社會性媒體——上的信息或者內容,普遍可以轉化成“源”(...
2010.11,寧波天一講堂,講座:從娛樂到傻樂——三十年中國大眾文化;2012.12.14,“媒介文化與當代美學與文學的專向”,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比較思想研究所,講座主題:電影的技術政治;2012.7.22,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講座:消費主義時代的“青年”亞文化;2012.12.4,...
系統的軟體技術主要包括:(1)包括信息管理、測評管理、群體分析、心理諮詢室、數據管理、網站建設等功能模組。(2)將使用者分為不同角色(如領導、班主任、心理教師、科任教師等),每個角色有不同許可權。(3)B/S架構。(4)學生完成測試後系統可自動生成個性化的文字報告。(5)學生報告應區分閱讀對象,分為學生、教師...
社會化的媒介 66 家庭 跨文化的差異 種族和性別的影響 學校 同輩群體 大眾傳媒和技術 工作場所 宗教與國家 生命歷程中的社會化 74 生命歷程 預期社會化和再社會化 生命歷程中的角色轉變 老齡化與社會 77 對退休的適應 關於老齡化的觀點 79 撤離理論 活動理論 年齡歧視 死亡和瀕死 5 社會結構與社會互動 社會...
在中國,至2003年止,全國共有49套衛星電視節目(中央台13套,教育2套,省級34套)有廣播電台1272家,電視台3540家,電視的人口綜合覆蓋率93.65%,覆蓋人口10億。在傳統的四大媒體中,電視媒體從其面向社會,面向家庭,傳播速度快以及不受年齡文化限制而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隨著媒體發展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
上上下下都是這樣,孩子和家長說話,和他自己在群體里說話,和老師說話,都不一樣,而且還是高度自覺,做得還非常嫻熟。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人不能完全沒有精神追求。現在人的精神追求,一是個人利益,另一個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但是愛國主義如果發展到一種極端簡單化的形態,也是不利的。——文章原載《文化...
論當下華語大片結尾敘事的文化意義 ,陳林俠, 中州學刊 2006-09-10;傳統鬼怪文化與東亞電影的身份認同——以中國、日本、韓國鬼怪類型片為核心 ,陳林俠, 文藝爭鳴 2006-11-23;強權意志、弱勢群體與知識分子形象——小說與電影的權欲敘事比較研究 ,陳林俠,戲劇藝術 2006-12-15 ;論影像敘事的聲音、距離與認同...
三市場邏輯的介入:性觀念的商品化 四傳播媒介與性觀念話語的變遷 第十二章階級意識的消弭與重生 一親不親,階級分:政治想像中的階級營壘 二“先富”與“仇富”:階層差別的拉大與階級意識的重生 三底層社會的固化與草根階層攀升的“天花板”四向上流動還是向下沉淪:中產階層的焦慮與疲憊 第十三章集體行動的邏輯 ...
認識人類性行為的自然和文化社會屬性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人類性行為的充分了解將幫助他們更好地保護、愛護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與安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人類性行為”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7“性與性行為”、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