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層一譯“教育層化”、“教育分層”。對不同教育程度的社會成員進行社會地位、財富、權力、文化和職業再分配,使原有階級或階層不斷得到補充、再生,使新階級或階層得以形成的過程。從社會學中的“社會成層”概念直接演變而來。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成為功能論教育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此後,教育社會學中的各種理論流派有不同的解釋,但共識是: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地位、職業與教育密切相關;教育提供通向高社會地位、高收入、好職業的途徑;教育成就的高低是社會成就的重要參照。
關於教育系統如何導致社會成層,有三種界說。(1)功能論的英才主義說,代表人物有英國社會學家 M.揚、美國社會學家貝爾等。(2)“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和社會再生產說”,反對英才主義說,認為教育制度是維護現存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秩序,繼續加強現存社會制度的唯一工具;教育系統是文化和社會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學校是“社會編組場”,教育通過學校與社會階級結構間的對應,展現社會生產關係,最終起到社會成層和社會選拔的代理人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家鮑爾斯、吉丁斯等。(3)新韋伯主義的“文化市場論”,以韋伯關於教育需求的原因分析為基礎,確認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並非是滿足個體對實用技能的追求,主要是受制於國家和社會集團。國家和社會集團通過學校,傳播被他們控制且被成層化的文化資源,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的共同文化的身份集團。故教育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市場,社會成員依不同身份、文化而成層。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參見“英才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