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解放:弗萊雷教育思想研究》既是對弗萊雷教育思想的全面梳理,同時又抓住要點,以“教育即解放”為中心,提綱挈領地回應當下中國教育現實中的相關問題。弗萊雷是當代享有世界盛譽的著名教育思想家,他勇於實踐、勇於創新,有獨到見地。
基本介紹
- 書名:教育即解放:弗萊雷教育思想研究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作者:張琨
- 出版日期:2008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449797, 753344979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即解放:弗萊雷教育思想研究》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琨,女,1973年生,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主修教育學原理。曾發表《論弗萊雷對話教育中的哲學思想與民主實踐思想》、《在沉默中爆發的解放教育行動》、《論弗萊雷解放教育的四個特徵》、《論弗萊雷的希望教育哲學》等文章,現居美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直面壓迫的現實:弗萊雷解放教育思想的緣起
一、亂世的哲思
二、來自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章 被壓迫者教育學:意識的解放
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解放
二、解放是一種行為
三、革命總是文化的
四、教育不是儲蓄
第三章 希望教育學:教學的解放
一、希望是荒漠中的甘泉
二、希望是民主教育的搖籃
三、民主教師:希望教育的擎旗者
第四章 自由教育學:人性的解放
一、自由是人的本性
二、自由不是神話
三、人性教育是自由的此岸
第五章 實踐出真知
一、橫掃巴西
二、行走於他國
三、歸國改革
四、成功源於理念
第六章 執前人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
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三、走向對話與交往的時代
四、教育不僅僅要走向生活
結語:一個教育者的生命姿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一、亂世的哲思
二、來自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章 被壓迫者教育學:意識的解放
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解放
二、解放是一種行為
三、革命總是文化的
四、教育不是儲蓄
第三章 希望教育學:教學的解放
一、希望是荒漠中的甘泉
二、希望是民主教育的搖籃
三、民主教師:希望教育的擎旗者
第四章 自由教育學:人性的解放
一、自由是人的本性
二、自由不是神話
三、人性教育是自由的此岸
第五章 實踐出真知
一、橫掃巴西
二、行走於他國
三、歸國改革
四、成功源於理念
第六章 執前人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
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三、走向對話與交往的時代
四、教育不僅僅要走向生活
結語:一個教育者的生命姿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直面壓迫的現實:弗萊雷解放教育思想的緣起
一、亂世的哲思
(一)教育就是要關心人民的疾苦
保羅·弗萊雷(Freire,P.)於1921年出生於巴西。那是一個不平靜的年代,一個充滿了壓抑與迷惑的年代。從小就飽嘗飢餓滋味的弗萊雷從童年時期開始,就決心一生與飢餓作鬥爭。成年後的弗萊雷不僅關注教育的問題,而且更關心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弗萊雷的教育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70年代。這一時期的巴西正處於過渡轉型時期,向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邁進。新舊之間的生活方式、表現行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矛盾日益突出。巴西從一個“封閉社會”逐步走出來,帶著過去舊有的固執的烙印踏上新的征程,不斷地尋找新的主題。在舊體系土崩瓦解的過程中,新的問題又不斷湧現,如巴西的非自治狀態就引發了文化異化的主題。精英分子和民眾還沒有融入社會現實中:精英們凌駕於現實之上;而民眾則被湮沒在現實之中。精英的任務是灌輸外來文化模式;民眾的任務則是順從,由精英領導,永遠處於底層的位置。
而當時的教育也深受時局的影響。截至1964年為止,巴西的失學兒童大約有400萬,14歲以上的文盲大約有1600萬,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民主的進程。從1964年起,巴西處於軍人統治時期,國家政體的改變,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的發展。
年輕時的弗萊雷熱愛教育,還在中學任教時,他就對語法和語言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為他以後的掃盲識字、拼讀音節訓練打下了基礎。他嘗試著與學生進行對話教學。弗萊雷認為一開始就要與學生進行對話,不僅要給學生講解,而且還要激勵他們進行批判地思索。
除了在學校工作以外,弗萊雷還與工會有密切的接觸。弗萊雷在社會工業服務社擔任主任時,便採取了民主、開放和自由的管理方式。在社會工業服務社的幼稚園和學校里,弗萊雷設法讓學生和家長參加有關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討論。他認為,和學生一起討論就是在考慮他們的社會和家庭環境。而像營養不良、童工之類的問題只有通過學生家長的參與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弗萊雷也鼓勵工人通過對話和討論解決自己的難題。在此期間,弗萊雷直接接觸了城市中的許多窮人,在與他們進行的親切交談中,弗萊雷了解到了他們的思想。因為童年時的苦難經歷,弗萊雷深深同情並關注貧苦人的生活,並意識到教育對改變社會的重要性。這些活動使得弗萊雷將教育與社會緊密聯繫起來。他意識到教育就是要關心人民的疾苦,促進社會的改良。由於弗萊雷採取的是一種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
因此受到批評而辭去此職。弗萊雷和艾爾莎結婚後,又參加到累西腓市中產階級家庭中成立的天主教行動小組裡。他們看到基督教教義和窮人生活方式的矛盾,思想受到強烈的衝擊,他們成立了一個與窮人和文盲合作的委員會。弗萊雷這一時期的工作使他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認識有了一個轉折性的改變。他後來一反傳統的神學思想,提出了一種“解放神學”,他反對將現實進行神化,認為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和上帝一起通過改變不公正的社會來完成創世。
一、亂世的哲思
(一)教育就是要關心人民的疾苦
保羅·弗萊雷(Freire,P.)於1921年出生於巴西。那是一個不平靜的年代,一個充滿了壓抑與迷惑的年代。從小就飽嘗飢餓滋味的弗萊雷從童年時期開始,就決心一生與飢餓作鬥爭。成年後的弗萊雷不僅關注教育的問題,而且更關心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弗萊雷的教育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70年代。這一時期的巴西正處於過渡轉型時期,向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邁進。新舊之間的生活方式、表現行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矛盾日益突出。巴西從一個“封閉社會”逐步走出來,帶著過去舊有的固執的烙印踏上新的征程,不斷地尋找新的主題。在舊體系土崩瓦解的過程中,新的問題又不斷湧現,如巴西的非自治狀態就引發了文化異化的主題。精英分子和民眾還沒有融入社會現實中:精英們凌駕於現實之上;而民眾則被湮沒在現實之中。精英的任務是灌輸外來文化模式;民眾的任務則是順從,由精英領導,永遠處於底層的位置。
而當時的教育也深受時局的影響。截至1964年為止,巴西的失學兒童大約有400萬,14歲以上的文盲大約有1600萬,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民主的進程。從1964年起,巴西處於軍人統治時期,國家政體的改變,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的發展。
年輕時的弗萊雷熱愛教育,還在中學任教時,他就對語法和語言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為他以後的掃盲識字、拼讀音節訓練打下了基礎。他嘗試著與學生進行對話教學。弗萊雷認為一開始就要與學生進行對話,不僅要給學生講解,而且還要激勵他們進行批判地思索。
除了在學校工作以外,弗萊雷還與工會有密切的接觸。弗萊雷在社會工業服務社擔任主任時,便採取了民主、開放和自由的管理方式。在社會工業服務社的幼稚園和學校里,弗萊雷設法讓學生和家長參加有關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討論。他認為,和學生一起討論就是在考慮他們的社會和家庭環境。而像營養不良、童工之類的問題只有通過學生家長的參與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弗萊雷也鼓勵工人通過對話和討論解決自己的難題。在此期間,弗萊雷直接接觸了城市中的許多窮人,在與他們進行的親切交談中,弗萊雷了解到了他們的思想。因為童年時的苦難經歷,弗萊雷深深同情並關注貧苦人的生活,並意識到教育對改變社會的重要性。這些活動使得弗萊雷將教育與社會緊密聯繫起來。他意識到教育就是要關心人民的疾苦,促進社會的改良。由於弗萊雷採取的是一種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
因此受到批評而辭去此職。弗萊雷和艾爾莎結婚後,又參加到累西腓市中產階級家庭中成立的天主教行動小組裡。他們看到基督教教義和窮人生活方式的矛盾,思想受到強烈的衝擊,他們成立了一個與窮人和文盲合作的委員會。弗萊雷這一時期的工作使他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認識有了一個轉折性的改變。他後來一反傳統的神學思想,提出了一種“解放神學”,他反對將現實進行神化,認為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和上帝一起通過改變不公正的社會來完成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