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最最佳化
巴班斯基將最最佳化分為“總體最最佳化”和“局部最最佳化”。學校實踐中,領導和教師往往注意到的是個別的、局部的問題,更多地是集中精力解決薄弱環節,而有時甚至以損害其他方面為代價。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原理抓住了教學論中的關鍵問題,即如何通過合理地
組織教學過程,既得到教學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師生負擔過重。
一、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基本方法
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基本方法體系包括六個方法:
(一)綜合地規劃學生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的任務;
(二)研究學生並使教學任務具體化;
(三)使教學內容具體化;
(四)選擇最合理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五)區別對待學生;
(六)採取專門措施節約時間,選擇最優的教學速度。
二、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標準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的”,就是“從一定標準來看是最好的”。
所謂最最佳化的教學,就是在教學、教育和學生髮展方面保證達到當時條件下儘可能大的成效,而師生用於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的時間又不超過學校衛生學所規定的標準。
(一)最最佳化不是片面的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不僅要求科學地組織教師的勞動,還要求科學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把“最最佳化”理解為單指教師的工作,是片面的。
(二)最最佳化具體條件下的最最佳化
這裡所說的儘可能最大的效果並非泛泛而談,乃是針對一所學校或一定班級現有的具體條件而說的”。因此,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不是泛泛地談理想,而是具體條件下的最最佳化。
巴班斯基指出,這種觀點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真理的具體性的學說為依據的。“某種方法對某種情況是最優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它可能就不是最優的方法。”過去看來是最優的,現在則未必仍然最優;同樣,現在看來是最優的,將來也可能發生變化。
(三)最最佳化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
“教學教育過程的最最佳化並不是一種什麼新的教學形式或教學方法,而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認真貫徹這個原則,就是要系統地全面地考慮現有的各種條件、各種方法,科學地而不是自發地偶然地組織最佳的教學方案。
巴班斯基認為它是一種有目標的科學的控制行為,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四)最最佳化要實現最佳的結果
用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原則組織師生的活動時,“不單純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達到最優的,即對該條件來說是最佳的結果。”巴班斯基在這裡要求把效率與效果同時加以考慮,實際上也是給教學過程最最佳化賦予了明確的標準,要求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取得質量最優良的教育效果。他認為“如果不確定最最佳化的標準也就不能談什麼最優值”,也就無法判定是否最優。
三、教學過程最最佳化要從全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
巴班斯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統一,要求在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規則和原則、組織、方法及最後的評價的時候,都要從全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
在教學目的和任務方面,他認為教學不僅僅要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而且要完成教養、教育、發展這樣三個方面的任務。目的和任務的教養性方面,是指讓學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教育性的目的,包括完成
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不可分割的任務,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發展性目的主要是要求促進學生各種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並培養學習活動的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興趣、能力、稟賦等。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
(二)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方面的最最佳化,就是要求在設計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時都必須符合教學的三方面目的與任務;必須突出內容中主要的本質的因素,從而節省教學時間和減輕學生的負擔;要考慮相鄰學科間的聯繫,相互協調,以避免教學的重複,並考慮補充最新的資料;此外還要根據班級、學生間的差別區別對待,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不同分量的學習內容等。
(三)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
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的最最佳化,總的原則仍然是綜合考慮目的、任務、師生的條件等等因素之後來加以選定。
巴班斯基仍然肯定
班級教學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同時也認為必須區分面向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三種工作形式,了解它們的優缺點。在具體教學中,應視具體情況,以某一種形式為主,將三者結合起來運行。巴班斯基把教學方法分為三類:激發和形成
學習動機的方法;
(四)組織和實施的方法
組織和實施學習活動的方法;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他要求在具體情況下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六條基本準則:教學方法必須符合
教學規律和
教學原則;必須符合教學目的和任務;必須與教學內容的特徵相適應;必須考慮學生及
班集體學習的可能性;必須考慮教學的現有條件和規定的時限;必須適合教師本身的可能性。這六條準則中,第一條中所提出的教學規律性和教學原則是總綱。
(五)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
關於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
巴班斯基認為過去的教學論偏重於對教學原則的論述,而對
教學規律的分析不足,研究得很不夠。但
教學原則是來自於教學規律的,所以,對後者的忽視不利於對教學原則的闡述和理解。
按照巴班斯基的論述,所謂教學規律,就是指按
系統論的觀點分析教學這一系統與其內的子系統以及與其外的大系統之間的各種聯繫時所得到的規律性的結論。
他認為有9條具有普遍性的教學規律,並可從中引申出11條教學原則。
1、教學和教育過程受
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制約。特別是,這一社會對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需要,制約著教學過程。
2、教學過程與整個教養、教育和一般發展過程相聯繫、相統一。由這兩條規律可以引申出教學的目的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學與生活及工作實踐相聯繫的原則。
3、教學過程依存於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包括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和學生自身的身心素質。由此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
4、教學過程依存於一定的外部條件,即物質的、衛生的、道德心理的、審美的條件以及必要的時間條件。由此可引申出為教學創設必要條件的原則。
5、教學過程內部教與學是相互聯繫、辯證地相結合的。由這條規律可引申出在教師指導下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
6、教學內容取決於教學任務。這條規律可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和教學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也反映在前述教學的目的性、教學與生活相聯繫、教學的科學性等原則上。
7、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和內容。由此得到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結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原則。
8、教學的組織形式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從而得出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方法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形式的原則。
9、教學過程中所有成分相互聯繫,保證了相應條件下取得鞏固的、可理解的、積極的教學效果。由此得到教學結果的鞏固性、理解性和實效性原則。
巴班斯基認為,上述控制體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及其他人文學科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對教學規律的研究也會有所進展,相應的教學原則和規則都會有所更新。
他指出:關於效果,不僅要依據學生的成績,還要依據品德方面和一般發展方面的成果;關於質量高低和時間的消耗量,主要是依據國家提出的目的、任務及其他規定。例如與教學計畫、教學大綱的規定相符合的程度,以及與現行學校衛生標準相符合的程度,等等。此外,還要按照每個學生最大的學習可能性的水平來看待每一個具體的學生。關於精力耗費的多少,由於目前沒有直接的評測方法,
巴班斯基主張用折算的辦法,或者用間接的觀測法。如果既定的任務是在科學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那么為此消耗的精力可以認為是最優的。
書籍介紹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一般教學論方面》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字數:260000
頁碼:270
版次:2
裝幀:平裝
內容提要
本書是蘇聯著名教育家
巴班斯基關於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的代表作。全書共六章,分別闡述了教學過程的結構、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理論基礎、對教師在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活動中的典型困難的分析、最優地
組織教學過程的條件、為預防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措施、論對優秀生實施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措施、論對優秀生實施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途徑等內容,研究了教學過程的理論原理,論證了選擇最優
教學結構的標準和程式,總結了在實驗學校實施教學最最佳化方面的先進經驗。本書是研究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目錄
序言第一章 教學過程的結構
一、教學過程及其基本成分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
三、教學過程中的結構聯繫
五、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
六、教學型式及其心理學和教學論觀點的剖析
第二章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理論基礎
一、“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概念
二、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標準
三、選擇教學過程最優結構在方法論上的要求
四、選擇教學過程最優結構的方法
第三章 對教師在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活動中的典型困難的分析
一、研究教師工作的大綱
二、教師工作中典型的缺點和困難
一、對教師進行專門的科學教學法訓練
二、改進研究學生的方法
三、保證應有的教學物質條件、衛生條件和精神心理條件
第五章 為預防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系統措施
一、成績不良原因的研究計畫
二、學生成績不良的典型原因的分析
三、為預防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系統措施的說明
四、克服學生不良成績的途徑
第六章 論對優秀生實施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途徑結束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