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控制論是指運用控制論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學,以達到對教學過程最佳控制的理論。20 世紀 60 年代初由蘇聯蘭達提出。在此期間歐美等國學者亦曾試圖用控制論觀點實現對教學中學生認知活動的控制。如美國斯金納創立的程式教學,德國弗蘭克等人創立的控制論教育學等。蘭達首先把控制論原理、教學算法化和程式教學結合起來,嘗試用這種觀點建立教學算法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控制論
- 時間:1962年
- 提出者:Л.Н.蘭達
- 發展者:Н.Ф.塔雷金娜
簡介,核心,問題,
簡介
這一理論來源於心理活動的構造觀點,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的程式教學思想與控制論思想對該理論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核心
教學控制論的核心,即主張運用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學校教學問題,結合實際教學的特點,改革傳統教學過程,從而建立起全面控制的教學系統,實施控制式教學。蘭達等認為,控制任何過程的理論,實質上就是利用客觀規律來達到一定目的的方法學理論。教學是一種有計畫有目的的活動。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心理過程及特性。學生的心理過程是有規律的,因而是可以控制的,問題在於揭示藉以控制這種過程的規律。由此認為,控制論對於教學來說,在原則上也是適用的。從控制論觀點來看,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著下列這樣一些問題,因而不是最佳的教學方式。這就是:①控制作用的斷續性與反饋聯繫的偶然性;②教學結果評定的主觀性;③師生系統中控制與受控制雙方的變動性。為此,必須運用控制論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結合教學過程的特點及規律,改革傳統教學過程,建立起對教學過程實施全面控制的體系。
為要建立起全面控制的教學體系,蘭達等認為,首先必須使教學程式化,實施程式教學。這就要求正確地規劃教學的結果,按掌握教學內容的心理活動的動作、操作來安排教學的進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建立起良好的反饋聯繫,以便及時發現和糾正一切背離正常掌握過程的種種傾向。
問題
塔雷金娜提出,實施控制式教學,必須解決下列問題:①解決一般控制理論提出的教學理論問題;②確定控制的目的(教學目的);③確定學習心理活動的原初狀態;④確定基本的掌握程式;⑤明確教學中的反饋聯繫的含義;⑥正確處理學習過程的調節。這些問題能否妥善解決,對控制教學的效果具有重大影響。這是實施控制式教學的一些原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