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場鋪遺址
- 地理位置: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
- 所在地區:山東省茌平縣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117 Ⅰ-117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考古發掘,遺址規模,學術價值,
考古發掘
茌平教場鋪遺址位於茌平縣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相傳戰國時孟嘗君曾於此練兵,故名教場鋪,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於1994年發現,到2000年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城內出土房址、陶窯、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時期龍山文化中晚期階段的遺蹟,並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遺物。對中國古代社會複雜化進程的研究、中國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以及夷夏兩大集團相互關係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茌平教場鋪城址於1994年發現,199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做了複查和初步的鑽探,2000年開始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城址呈東西略長、南北略短的橢圓形,城圈內東西約230米,南北約180米,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城牆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到30米,保存下來的高度接近2米。城內出土房址、陶窯、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時期龍山文化中晚期階段的遺蹟,並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遺物。其中有精美的磨光蛋殼黑陶杯、磨光黑陶三足盤等陶質禮器,出土了帶有明顯灼痕的卜骨,表明這是一處等級、規格較高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心性城址。
遺址規模
房址絕大多數為平地起建或淺地穴建,個別呈半地穴建築。平面形狀分為圓形、圓角方形和方形。房址內部結構相同,居住面中心位置設有地面灶,四周立有四根木柱,面積較大的房址分布在遺址中部偏北處,塗抹白灰面。城內發現7座窯址,為橫穴窯,有窯室、窯箅、火道、火塘四部分組成,還發現了用於存放待燒制陶坯的窖穴。按照窯箅等部位燒成顏色的不同,區分為燒制灰黑陶和紅陶兩類,灰黑陶窯居多,這組陶窯是目前魯西乃至海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陶窯,為我們認識和研究該地區龍山文化先民的制陶技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城牆分為兩期,分層夯築的痕跡非常明顯。在一二期城牆之間,存在舉行奠基儀式而遺留下的奠基坑、祭祀坑。牆外側挖有護城壕,內側有取土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