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堂的祭司》的故事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小說的主人公凱馬爾是一家紡織廠的工人,家有老母和患肺病的妹妹莎米拉。小說開始時,資本家和政府首腦們正在總督官邸聚宴。五位商界巨頭在促膝暢談,磋商如何對付第三次大戰的威脅和可能來臨的經濟危機,以便最大限度地剝削工人。夜半,情報局長突然離開,大家都很驚奇,原來他正策劃逮捕開會的工人。與此同時,為反抗廠方的解僱和降低工資,工人代表們正在一所住房中開會,商討對策。就採取何種辦法的問題,出現兩種意見:一是主張向政府請願,相信政府會主持正義;一是認為政府只會幫助廠主,應依靠工人自己力量進行鬥爭。凱馬爾和謝爾瑪是後一主張的堅持者。會議正進行時,被警察包圍,與會者被捕。工人們為營救被捕者,第二天舉行罷工,警察鎮壓,開槍打死一名工人。這一暴行激起廣大民眾的憤怒,工、學、商均罷工、罷課和罷市,全城癱瘓。政府總理和部長不得不釋放被捕者。凱馬爾獲釋回到家中,其母因他被捕而突患腦溢血,此時已處彌留之際,看了兒子一眼就去世了。
不久,罷工再次發生,警察開槍鎮壓,死傷數十名工人,凱馬爾衝出重圍,回到家時,其妹莎米拉剛剛死去。為躲避警察逮捕,他同謝爾瑪逃到一個山林,在一位好心的老大娘收留下,參加勞動。這兩位工人很快同當地農民交上朋友,給他們講解反壓迫的道理,並領導他們要求提高摘收橄欖的工資,還揭露教堂祭司的陰謀,因而引起祭司的不滿,密告反動政府,使凱馬爾和謝爾瑪遭到逮捕和起訴。在法庭上,他們經過尖銳的辯論,才被判三個月徒刑。可是凱馬爾卻被疾病奪去了生命。
創作背景
喬治·漢納原來的職業是醫生,由於積極參加民族解放運動,成為名聞阿拉伯各國的社會活動家和政論家。他寫過一本旅行記,著有《人的故事》《阿拉伯世界的現實》等書。他在論述阿拉伯問題時,強調阿拉伯的統一。中篇小說《教堂的祭司》是他從政論文轉向小說的第一個嘗試,取材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黎巴嫩工人農民的鬥爭生活。
人物介紹
主人公凱馬爾是個紡織工人,以其微薄的收入難以撫養年邁的母親和患肺病的妹妹。他和所有的工人一樣,遭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同時還經常處於失業的威脅之中。凱馬爾領導工人同廠主鬥爭,被捕入獄。工人舉行罷工,迫使當局釋放了凱馬爾,但他的母親和妹妹相繼死去。凱馬爾繼續帶領工人鬧工潮,被廠方開除。他被迫逃到一個山村,在農民中間進行革命活動。兩個月之後,教堂里祈禱者越來越少,神甫向當局告發了凱馬爾。這位工人革命家再次被捕入獄,受到種種摧殘,染上了肺病。在法庭審判凱馬爾那天,憤怒的民眾湧上街頭示威遊行,抗議反動政府對工人的迫害。進步報紙發表評論文章痛斥反動勢力。法庭懾於眾怒,判決凱馬爾三個月監禁。判決後第二天,凱馬爾就病重被送進醫院,不久死在那裡。凱馬爾之死是對反動勢力的控訴,也喚醒了更多的民眾。
凱馬爾的妻子。與凱馬爾一樣,都認為政府只會幫助廠主,應依靠工人自己力量進行鬥爭。後與凱馬爾一起,為躲避警察逮捕逃到一個山林,在一位好心的老大娘收留下,參加勞動。因被密告,和凱馬爾遭到逮捕和起訴。謝爾瑪是小說中,除了主人公凱馬爾以外的另一個占有中心地位的人物形象。
作品鑑賞
主題內容
《教堂的祭司》的內容是敘述黎巴嫩工人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進行鬥爭。作家努力要描出一幅黎巴嫩戰後時期生活的廣闊畫圖。小說里有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物出場,從工人直到部長。喬治·汗納有力地揭穿了資產階級官吏和記者的不講道德和賣身投靠,他們如何追逐名利,根本忘掉了自己人民的利益。在小說里占中心地位的是工人凱馬爾和他的妻子——自我犧牲的謝爾瑪——的形象。
《教堂的祭司》是一部反映勞資對立,工人罷工鬥爭的小說,它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
阿拉伯社會現實,這就是富有者盡情享受,成為國家命運的真正統治者,血債累累的情報局長和政府要員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祖國的叛徒也逍遙法外。相反,終年勞累的廣大工農民眾,卻過著時時斷炊的痛苦生活,失業、貧困和破產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他們頭上。在作品裡,作者憤怒地揭露了政府要員、警察、法院和資本家狼狽為奸,逮捕、槍殺工人的罪行。工人阿哈馬,就是在一次工潮中被警察開槍打死的。帶有三個孩子的寡婦沙吉亞,迫於生計,走投無路,不得已做了紗廠老闆、部長沙狄克的情婦。凱馬爾一家過著艱難的生活,他也因為領導罷工而被弄得家破人亡。
可是,廣大被壓迫的工農民眾,他們要生存、要溫飽,要過人的生活,終於開展了反剝削、反迫害和反解僱的罷工鬥爭。雖然他們的鬥爭目的還不十分明確,甚至一度對反動政府抱有幻想,但他們的鬥爭是英勇的,值得稱讚的。凱馬爾和謝爾瑪是小說著力描寫的兩個工人形象。凱馬爾勇敢而果斷,他忍受了母亡妹死的悲痛,堅持鬥爭,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在臨終之前,他對謝爾瑪說:“死亡嚇不倒我,我的母親和妹妹都死在我的前頭了,每天有許多人死亡。一個人的死亡不能算是什麼不幸。民族和祖國的滅亡才是真正的不幸,可是民族和祖國是永恆的!”凱馬爾雖然死去了,但是真理和正義必勝。
藝術特色
作家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交替地描寫了統治階級富麗堂皇的宮殿和工人住的茅草屋。雖然小說的結尾流露著悲劇的氣氛(凱馬爾害不治之症死去了),整個作品還是充滿了對工人階級的勝利、對正義的思想的勝利信心的。
出版信息
《教堂的祭司》於1952年首次出版。中譯本是根據俄譯本轉譯的,譯者王儀英、崔喜祿,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
作者簡介
喬治·漢納(1893—1969),原為醫生,後積極參加民族解放運動和世界和平運動,是黎巴嫩社會活動家和評論家,1950年曾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