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

教化

教化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jiào huà,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體化;教以效化;民以風化。也指環境影響。出自《·周南·關雎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化
  • 外文名:domesticate
  • 釋義:指儒家所提倡的入化方式
  • 出處:《·周南·關雎序》
拼音,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出處與詳解,教化教育區別,哲學定義,

拼音

教化:jiào huà

基本信息

敎化,通過上行而化成以下。
敎,上所施下所斆(效)也;化,敎行於上,化成於下也。
中國傳統敎化,分文化和武化相融合。文化以虛,武化以實;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文載道,以武入道;敎行於上,化成於下也。
(1)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體化;教以效化;民以風化。
·周南·關雎序》:“美教化,移風俗。”
禮記·經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三》禮儀教化與中州同,不可謂之為陋。
(2)指環境影響
史記·三王世家》:“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基本解釋

1. [domesticate;civilize;educate;train in good manners]∶使能從事,習於或適應家內生活,
給受教化的女囚犯以家政教育。
2. [missionize]∶從中指導傳教或做傳教工作。
延伸

出處與詳解

1、政教風化
·周南·關雎序》:“美教化,移風俗。”
桓寬鹽鐵論·授時》:“是以王者設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
元稹《驃國樂》詩:“教化從來有原委,必將泳海先泳河。”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卻說宣王雖說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雖說中興,也到不得成康時教化大行,重譯獻雉。”
梁啓超《論中國之將強》:“某將滅人種也,則必上之於議院,下之於報章,日日言其種族之獷悍,教化之廢墜。
2、教育感化
《禮記·經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漢書·董仲舒傳》:“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世尊曰:‘教化勞耶?開導末世,實此為冀。’”
《西遊記》第二六回:“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大道明如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有時幾乎不相信詩書禮儀,對他的子女究竟施了多大的教化和影響。”
3、喻環境影響
史記·三王世家》:“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4、行乞乞討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有心憑機以呻吟,無力丈梨而教化。”
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大清早起,利市也不曾發,這兩個老的就來教化酒喫,被我支他對門討藥去了。”
5、乞丐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九出:“教化歸鄉為沒錢。”
高明《琵琶記·祝髮賣葬》:“雖然這頭髮值錢不多,也只把他做些意兒,恰似教化一般。”

教化教育區別

“教化”與“教育”雖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卻遠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環境影響等有形和無形的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既有皇帝的宣諭,又有各級官員耳提面命和行為引導,還有立功德碑、樹牌坊、傳播通俗讀物等多種形式;既向人們正面灌輸道理,又注意結合日常活動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達事明理,潛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凡有見識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教化的作用,把教化當作正風俗、治國家的重要國策。《禮記·經解》中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西漢董仲舒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哲學定義

人進行作用於人的全部行為是為教化。
教化是高級動物的人進行到人的形式的人的行為的進行形式。人類進行的全部行為,無論這種行為是在什麼情況或以什麼形式發生,其本身都對人產生了各自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在人的思想意識的改變,當人的某一行為在現實中與的賦予產生背離的時候,人就會在人的行為中得到教訓,當人的行為與自然的賦予有了協調的關係時,人就會在人的行為里得到啟發,只要是人的行為作用於人的本身,就有人的教化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