敔(漢字/古代樂器)

敔(漢字/古代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敔有兩個含義,一是中國漢字,意為禁止;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條刮奏,用於歷代宮廷雅樂,表示樂曲的終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敔
  • 分類:漢字/樂器
  • 地區:中國
  • 注音:ㄩˇ
  • 拼音:yǔ
簡介,釋義,用法,出處,演奏方法,文化遺留,古字來源,

簡介


敔

釋義

[動]禁止,囚禁〖forbid, imprison〗
[名]中國古樂器〖an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又稱楬。形如伏虎,奏樂將終,擊敔使演奏停止。
敔

用法

清宮舊藏,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用於宮廷中和韶樂
敔,古樂器名。在雅樂結束時擊奏。一名“楬”。
其形為伏虎狀,背上有二十七齟齬。另置籈,以竹為之,析其半為二十四莖。
演奏時,持籈於齟齬上橫刮之,凡三次,作為樂曲的終結。

出處

敔,禁也。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說文》
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樂也。——《釋名》
敔,終也。——《白虎通 禮樂》
下管鞀鼓,合止柷敔。——《書 益稷》
偃麾,戛敔,樂止。——《新唐書 禮樂志》
所以鼓敔謂之籈。——《爾雅 釋樂》
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疏》

演奏方法

根據文獻記載及清代傳世實物可知,敔木製,形如伏虎,背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劈成數根細莖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鋸齒演奏,它表示樂曲的終結,用於宮廷雅樂。
敔
演奏中和韶樂時,奏者立於敔側,以劈成細莖的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發出聲音,作為中和韶樂的結束音。
中和韶樂中設敔一架,如果僅從音響審視,它並不突出,但它卻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為宮廷雅樂中的重要樂器之一。

文化遺留

敔:通高68cm,座長70.5cm,座寬37cm
敔
製造年代:清
規格:長68.5cm 高32.5cm
收藏地: 故宮博物院
敔(音),木製,雕為伏虎狀,髹黃漆,上彩繪黑色斑紋,胸腹部斑紋略雜以白色。伏虎雙耳豎立,白額吊睛,紅口利齒,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剛鬣,間隔染以靛藍、綠、紅、白等色。虎伏於木座之上,木座通體髹金漆,繪海水江崖紋,一側出二耳狀托架,以承擊敔之籈(音真)。籈為竹管制,長80.5cm,在長40cm處鋸開,所鋸深度為管徑的二分之一強,然後順縱向截去,所留另一半縱劈成24根細莖,另用 3根竹絲箍於竹管上以防劈裂。籈髹以朱漆。 清朝時敔為中和韶樂所配置的樂器。在中和韶樂所使用的種材質中,敔屬木質。敔的歷史久遠,文獻多有記載,如《詩經·周頌·有瞽》:“鞉磬柷圉”。“圉”為“敔”之假借字,指的是4種樂器。《書經·益稷》:“下管鞀鼓,合止柷敔”。孔穎達疏:“樂之初,擊柷以作之;樂之將末,戛敔以止之。”奏樂開始時擊柷,要終止時敲敔。一說二者同用以和樂,不分終始。

古字來源

敔,禁也,從攴吾聲。《段注》:與圉御音同。《釋言》:御圉禁也。《說文》御訓祀。圉訓囹圉,所以拘罪人。則敔為禁御本字,御行而敔廢矣。古假借作御,作圉。……《木部》椌雲“柷樂也”,楬下不雲“敔樂”者,敔取義於遏,楬為遏之假借耳。敔者所以止樂,故以敔名。“”可通“”。今按,據段氏,“使止(=御)”為“敔”故從“攴”。註:“”同“”;敔、圉、圄,此三字作“受禁”,“古樂器”義互通。
『說文解字』 【卷三】【攴部】敔 禁也。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從攴吾聲。魚舉切 『說文解字注』  (敔) 禁也。與圉御音同。釋言。御圉禁也。說文御訓祀。圉訓囹圉。所以拘罪人。則敔為禁御本字。御行而敔廢矣。古假借作御、作圉。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按此十一字後人妄増也。樂記椌楬注謂柷敔也。椌謂柷。楬謂敔。柷形如桼桶。敔狀如伏虎。不得並二為一。木部椌雲柷樂也。楬下不雲敔樂者、敔取義於遏。楬為遏之假借耳。敔者所以止樂。故以敔名。上雲禁也。巳包此物。無庸別舉。用此知凡言一曰者、或經淺人増竄。從攴。吾聲。魚舉切。五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