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古詩題作“效古”,亦借前代故事寫相思離別之情。關於樹木相思的故事,常常見之載籍,而說法不一。
基本介紹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名稱】《效古詩》
作品原文
效 古 詩
可憐桂樹枝,單雄憶故雌。
歲暮異棲宿,春至猶別離。
山河隔長路,路遠絕容儀。
豈雲無可匹,寸心終不移。
作品鑑賞
《述異記》雲,戰國時魏國受到秦國威脅,發兵戍邊,有一人久戍不歸,其妻思念成疾,死後墓上生木,枝葉皆傾向其夫所在之地,因稱相思木。《文選》左思《吳都賦》則云:“古度南榴之木,相思之樹。”注引劉淵林曰:“相思,大樹也,材理堅邪,斫之則又可作器,其實如珊瑚,歷年不變,東冶有之。”流傳較廣的是《搜神記》所載的故事,據說戰國時宋康王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甚美,康王奪之。憑自殺,妻投台下而死,里人埋之,二冢相望。後有兩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有鴛鴦各一,常棲樹上,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為相思樹。
以相思木作為詩歌題材的有梁武帝蕭衍,他的《歡聞歌》其二云:“南有相思木,合影復同心。游女不可求,誰能息空陰?”還有古詩《孔雀東南飛》的結尾:“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變通。”古人以樹枝或樹根的相向、相連,表明愛情的堅貞與生死不渝,確是富於想像。在封建制度與禮教的統治下,青年男女的婚姻戀愛沒有自由,生前不能成為夫婦,死後還要結合在一起,於是就把他們的願望化為相思樹。這是充滿美好理想的浪漫主義。但沈約此詩雖也寫了相思樹,卻不寫兩樹的結合,而寫兩樹的分離。名為“效古”,實際上有所創新。
首先他所寫的相思樹,不是前人所說的楠木梓木,也不是松柏梧桐,而是桂樹。這素材似乎更帶有南方特點。《說文》:“桂,江南木,百藥之長。”《三才圖會·草木》:“桂,梫木也,數品:或白或黃,或紅或紫黃者,能著子。”以色彩高雅、氣味芬芳的桂樹作為相思樹,這本身便富有審美價值。可是美好的桂樹卻雌雄分植,不能同住,這不能不是一個悲劇。韓憑夫婦墓上的相思樹能夠二冢相望,焦仲卿劉蘭芝墓上的相思樹能夠“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蕭衍詩中的相思木能夠“合影復同心”;而沈約筆下的桂樹卻“歲暮異棲宿,春至猶別離”;也就是說從冬到春、從春到冬,一年四季,這雌雄兩樹都各處一方。同樣是悲劇,沈詩中的悲劇氣氛遠遠超過他的前人。為了加強悲劇氣氛,詩人還進一步寫道:“山河隔長路,路遠絕容儀。”如果說三、四兩句是從時間方面著眼,形容相別時間之長久;那么這兩句則是從空間落筆,表現相距之遙遠。長路為山河所隔,其遠可知矣。路長而儀容難見,則其相思愈切矣。這是一種層層加碼法,更加突出了詩中的主題。在以上四句中,雖沒有“相思”、“相憶”等字面,但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筆法,一種相思離別之苦已經滲透紙背了。
此詩首尾皆著重抒情。首二句“可憐桂樹枝,單雄憶故雌”,是以頓入手法,直抒作者之情,他對分處兩地的雄雌二桂,充滿了同情與憐憫,所以劈頭二句就如決堤之水一般傾瀉出來,強烈地衝擊著讀者的心弦。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古代愛情詩中,主人翁多為女性;可這裡借桂樹以寫愛情,反而以雄性作為主人翁,此喻甚新,真是聞所未聞。由此推論,結尾“豈雲無可匹,寸心終不移”,當然也是代表“單雄”說話了。其實在“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南方草木狀·桂》)的南方,雄桂要找一雌桂與之匹配,是十分容易的,但它偏偏不要,情願與“故雌”終身相守。它對愛情的忠貞不貳,確實令人敬佩。這也許正是詩人所崇敬的品格和所追求的境界。於此可見,詩篇的格調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