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發表時間,
內容簡介
故鄉的年粑
每到歲末年終,在我老家的趕集鄉場上,就會看到很多父老鄉親背起背籮穿梭於人山人海中,選春聯,買禮花鞭炮,買新衣,購置各種各樣的年貨,年味濃濃。唯一缺憾是感覺以前很多可以自己動手做的過年食品,如今會做的、想做的人越來越少了。比如年粑,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總覺得做起來太麻煩,就直接去鄉場或小作坊購買了。
記得小時候,過年前沒有那么多錢去鄉場上購買各種年貨,但依然感覺到年味十足,尤其是做年粑,在我的記憶中非常深刻。我們那裡的年粑分為好幾種,有用純玉米做的包穀粑,有用大白米做的白米粑,有用玉米和大米混合做的雜米粑,還有用糯米做的糯米粑(也叫糍粑)。
每到寒冬臘月時,田地里的莊稼全部收完後存於糧倉,接下來就開始準備做年粑了,那時條件不好,大白米平時都捨不得吃,但為了做年粑,人們還是挺捨得下血本的。一般需要提前一天把黃包穀或者大米用石磨碾細,然後用水淘幾次,再把水過濾掉。因包穀或大米原本是乾的,需要放置一夜讓它們“發活”,等第二天用木甑子盛裝起來放在鐵鍋里,向鐵鍋里加15公分深的水,再放到土灶上開始蒸煮,一般需要蒸煮2個小時左右。
為了讓蒸煮出來的粑粑保持原汁原味,我們一般使用乾木柴替代煤炭作為燃火材料。還記得有好幾次家裡做年粑,我去早已收割好的稻田裡割稻茬,用來做蒸煮的燃火材料,稻茬燃燒時發出的稻稈味,猶如揭開鍋蓋聞剛剛出爐的白米飯一樣,充滿濃濃的飯香味,非常純正地道,這樣做出來的年粑自然很好吃。
包穀或大米蒸煮熟透後,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早些年因村里還沒有通電,無法使用機器打年粑,只能用“石臼”來做年粑,石臼是用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食品的工具,一般呈圓形,類似一個杯子,上寬下尖,以木棍衝擊擊打的力量把米或包穀打爛成泥狀。一般是男人在那舂打,女人則用手把打碎的米或包穀捏成圓形粑粑,我們這裡叫作“舂年粑”。
已做好的年粑在想吃的時候,可以用火烤熟,也可以用水煮,還可以用油炸,可配上鹽、醬油、辣椒麵、白菜等多種吃法,特別是用糯米為原材料做出來的糍粑,口味特別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遺憾的是,如今再也吃不到當年記憶中的那種年粑味道了。因為那時的年粑,不僅僅是一種過年吃的食物,還是那個年代裡人們為過年所營造出的年味氛圍,是一種一年比一年好的期盼,承載了一種對生活越來越美好的嚮往。
故鄉的年粑,是鐫刻在我靈魂深處的一道忘不掉的鄉愁,每次看到年粑,腦海里都會呈現那些年的影像。那些滿滿的回憶,通過一口口年粑,讓我重拾舌尖上的鄉愁。
發表時間
2022年12月28日,《故鄉的年粑》刊載於精神文明報第四版文藝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