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德培
- 主要成就:1983年,他被表彰為“湖北省民間故事家”
- 性別:男
- 葬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珍珠山麓
榮譽,評價,生平,生涯,出名原因,作品,受到照顧,博物館,
榮譽
1983年被省群藝館和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授予“民間故事家”稱號,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價為“國寶”;1985年起,故事作品入選大學文科教材;1986年獲湖北省文化廳表彰,系宜昌十大新聞人物之一;1993、1994年接待中日民間文學代表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兩次田野考察,被評價為“百科全書式的民間文藝家”;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彰“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他名列榜首。2000年3月 ,“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成就獎頒布,他是全國民間故事家中惟一入選者,與學術泰斗鐘敬文、賈芝先生等一起獲此殊榮。上海文藝出版社自1989年以來一版再版的48萬字的故事集《新笑府》,為老人的傳世之作。劉德培故事,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審通過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評價
“這位老人家是我們村裡的驕傲,”珍珠山村黨支部書記楊興國說,“他講的故事笑話、謎語諺語,唱的山歌、皮影戲,比他讀的書還多。他總共唯讀過兩年書……”
生平
劉德培八歲半啟蒙,兩年後因交不起學費輟學。他出生的屋場比現在的珍珠山故居更為偏僻閉塞,幼時的樂趣在於偶爾被大人背著爬山涉水,去參加鄉鄰親友的紅白喜事,那是他滿足好奇心的難得機會。劉德培共12姊妹,他在兄弟中居長,從10歲半起便替父母分憂,幫私塾先生做小事餬口。接著是幫人割草、推磨,做起了短工、長工。遭人白眼,受人盤剝,在他少年時代是家常便飯;聽講故事笑話,同時成為他自解自寬的娛樂方式。伴隨勞作範圍由本村而外村、外鄉、外縣,他自己的善講便慢慢得到人們的認可。至1938年,他當背腳佬開始在鄂西、湘西長途跋涉,沿途數以千計的農民背夫都已知道這個“劉帶班”有滿肚子的“經文”了。
生涯
劉老早年的背腳夥伴,還有幾位健在。我在參加劉老喪事期間,有意把話題引到長途背運上來。老人們感慨不已:“早年背長腳,蠻多人都喜歡跟他在一路。他不光跟貨主交接清楚、跟大家分賬清楚,他走到哪裡講到哪裡,熱鬧。”“那時候一走就是幾天,最長的半個月。秭歸、宜昌、長陽、宜都、枝江、松滋、鶴峰,還有石門、澧州,貨發到哪裡就背到哪裡。山貨土產日用品,棉花布匹醫藥,樣樣都背過。宜昌失守(1940年)以後,長江水路不通,軍用的、民用的,全靠山路運輸。一直背到國民黨省政府從恩施搬回武漢。”“背長腳辛苦,腳疼腰疼肩膀疼。跟他在一起,都窮快活。當面稱他劉帶班,背後呢,叫他日白佬。他聽見了也不起氣。”
出名原因
劉德培以“講經”出名,從1938年算起,到2000年底老人作古,長達62年。他相濡以沫48載的遺孀梅祖佑婆婆這樣解說劉德培:“人家在坡里搞事(做農活),他在坡里講。路上碰到哪個噠,他邊走邊講。今日跟這些人講,明日跟那些人講,只要有人聽,哪裡不講?哪裡有紅白喜事呢,講經他為主。老噠他幫人家檢屋(檢瓦補漏),今日講這些子,明日講那些子,總有講的笑的。沒得旁人的時候,他就跟孫伢子們講幾個。若是孫伢子們睡噠、出門了呀,他就跟我講。他又不分你是在剁豬草,還是在洗衣服、弄飯。後來病了呢,只要病得不重,他都要說說笑笑的。若是三天不講經,那就是害了大病。”
作品
劉德培傳講的民間文藝作品,自1976年以來錄存在案的有故事笑話512則,歌謠1000餘首,俗諺2000餘條,謎語800餘則,皮影戲文5部,以及紅白事中常用的開盒詞(祝米盒)、上樑詞、升匾詞、撒祿米詞等成批民俗資料。1983年他應邀出席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學術年會,為會議代表和省有關領導講述故事笑話,並應邀赴武大、華師傳講,他那樸素的講述風格,不緊不忙的隨意口吻,節奏由慢漸快的分寸把握,抖包袱時的利落乾脆,受到各方面的讚嘆。1984年,他以全國惟一的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召開的機智人物故事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他成為全國與會專家學者訪談的中心人物:“所傳講的故事笑話在他的腦海中早成網路”(文學研究所劉魁立);“記憶力極強,表述能力遠在普通講述者之上”(浙江大學呂洪年);“說唱兼用,技巧嫻熟,語言既平實又含蓄,內容從開天闢地到當代,各色人物生動傳神,講述人極具感染力”(文學研究所祁連休);“飽經滄桑,自成大家,是一位應當為之立傳的人物”(北京大學段寶林);那些故事“為我們對民間創作進行科學的、全方位的定性分析或定量檢測,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現實依據”(武漢大學李惠芳)。1993年至1994年,劉老在珍珠山又先後接待了中日民間文學代表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考察團的兩次田野考察,兩度參與其事的日本女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邀專家加藤千代最後落筆:“世界上值得驕傲的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民間文藝家”,“希望劉老後繼有人”。
受到照顧
劉德培家鄉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縣委、縣政府,對土生土長於本縣的“國寶”關愛有加。無論是劉老生前,還是劉老辭世以後,縣裡對他和他所傳講的全套資料,都有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其中多項為國內首開先河。早在1983年劉德培獲得“湖北省民間故事家”稱號的時候,縣政府就決定從1984年起對他的晚年生活實施特殊照顧,72歲的劉德培首次有了固定收入,每月20元,這大致相當於當時鄉鎮普通幹部半個月的工資。此舉在全省全國都是先例。其後,劉老又得到商品糧供應,逢年節另有縣裡和鄉鎮村的負責人上門慰問,民政部門則送去禦寒的棉衣棉被。1988年,縣裡將其生活照顧費增加到每月100元。1991年,劉德培研究會在五峰成立,劉德培資料陳列室同年對外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個研究故事家生平和成就的研究會,第一個專門收集和展示故事家資料的陳列室。1993年底,分管文教衛的副縣長同縣人民保險公司商洽,保險公司對這位農民故事家從1994年起實行平安、醫療“雙保險”,一直持續到劉老病故。
博物館
劉老喪事料理結束後,縣政府從2001年起著手在原劉德培資料陳列室的基礎上建立正式的劉德培資料陳列館。縣裡當年向省里申請立項,當年夏天已在位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東大門的漁洋關鎮動工。2002年12月30日落成,劉德培資料陳列館共收藏、展覽劉德培生活用品實物20餘件、有關文字音像資料總計1萬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