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三軍可奪氣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三軍可奪氣
  • 解釋: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
  • 選自:《孫子·軍爭篇
  • 作者孫武
原文,譯文,注釋,作者,作品簡介,

原文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鼓,此治變者也。
選自《孫子·軍爭篇

譯文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所以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隊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注釋

奪氣:挫傷士氣。
奪心:動搖將軍的決心。
氣銳:氣盛。
氣歸:氣竭。歸,止息、衰竭。
邀:這裡指“迎擊、截擊”的意思。
正正:整齊。
治力:掌握軍隊的戰鬥力。力,指戰鬥力。
治變者:掌握機動應變的方法。變,指機變。

作者

孫武,字長卿,前535-前470年,漢族,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在其18歲時,因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吳國。
孫子的先祖為陳完陳厲公之子,媯姓,氏陳。陳厲公兄陳恆公之少子林殺厲公而自立,是為莊公。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交好,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素聞陳完之才學,欲使為卿。陳完以“羈旅之臣不可當高位”為由婉拒。後齊桓公命陳完為工正(掌管百工)。陳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陳氏為田氏,故他又被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原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姓“孫”氏。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史稱“四姓之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梅里(今無錫)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
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伍子胥先後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作品簡介

孫子兵法》第7篇《軍爭篇》,本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孫子(生卒年不詳),名武,字長卿,春秋時齊國人。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