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府支持價格
- 概述:政府干預經濟
- 目的:干預經濟
- 特點:穩定了農業,保證了農民收入
某一商品市場均衡狀態的達到和均衡價格的形成,是在純粹的市場經濟中才能出現的現象,它們是以完全競爭的存在為前提的。然而純粹的市場經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某些經濟的或人為的因素的介入使競爭成為不完全的,因而會阻礙供求向趨於均衡的方向調整,從而阻礙均衡狀態的達到和均衡價格的形成。政府利用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干預經濟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之一。
當商品市場發生剩餘或短缺現象時,可以通過價格的變化,調節供求而達到均衡狀態。但是有的產業產品,如農產品由於需求相對穩定,其價格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形成的,豐收年份,產量增加,價格卻下跌到極低的水平,豐收反而不能增加收入,正如我國的一句成語“穀賤傷農”說明的就是這個意思。為了穩定農場主的收入,美國政府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實行支持價格政策,硬性規定小麥、玉米、棉花、稻米等最低的支持價格,按支持價格出售不掉的剩餘由政府收購。
應該說,這種支持價格穩定了農業生產,保證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業投資,整體上對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支持價格也引起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許多國家用於支持價格的財政支出都有幾百億美元左右。其次是形成農產品長期過剩,這正是歐美之間或歐洲國家之間經常為農產品貿易發生爭論的重要原因。
我國實行的“保護價敞開收購”實際也是一種支持價格的作法。儘管即使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們還有5年的減緩期,但如果仍用這種支持價格的老方法,恐怕終究難使農業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