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東湖放鷹台在東湖西南角方向的岸邊上。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唐乾元三年(760),憑弔李北海故宅後, 李白放鷹
曾在這個土台子上的一個夾子上解救、放飛了一隻蒼鷹,因而這個土台子隨後才逐漸地被人們稱之為“放鷹台”。 近年,有學者認為,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很可能是在這個土台上看鷹或看別人放鷹,因而這個土台子應該叫看鷹台而不應該叫放鷹台才對。然而,這個土台子原本就是一個放鷹的土台子。並且直至上個世紀初還有獵人在這個土台子上放鷹。而其放鷹的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配合懸套陣一起在東湖里捕獵獐雞。 放鷹台處在東湖這塊呈扁形水域的西部的正中間,顯然,站在獵人放鷹的角度考慮,其地理位置非常適中;放鷹台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地勢比較低,早年,湖岸邊生長的篙草和荷花幾乎和放鷹台的腳基一樣高,顯然,站在獵人放鷹的角度考慮,這個地方需要一個土台子。所以,放鷹台建在這個地方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白與放鷹台
公元760年, 詩人李白來到武漢,憑弔位於東湖洛洪景區洪山西麓的李北海故宅,信步來到浩淼的東湖邊,看到一個土台子,他登高望遠。 一上台子,恰好看到一隻蒼鷹被夾子夾住了,他立即打開夾子,放飛蒼鷹。後來,由於李白曾登此台放鷹,故稱“放鷹台”。 李白生平愛鷹,北游時就曾作過《觀放白鷹》二首,其一為“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寄語燕雀莫相悼,自有雲霄萬里高。”那么當年李白在東湖留下的遺蹟又如何說法呢? 相傳,詩人李白在安陸成親安家以後,還想建功立業,便出外拜謁名人,求取功名。不料仕途艱險,到處碰壁,使他終究一事無成,好生氣惱! 一天,他來到江夏,特意去訪問東郊的李邕故居。哪想到他人一死,門庭就頓時冷落,家境貧寒起來。只因他還留下了一些手跡,才偶爾有幾個過往文人登門拜訪。 李白通報過姓名,李邕的兒子把他迎進屋裡,只見牆上掛著李邕筆題的一幅中堂:“學我者死,似我者俗”。筆跡龍飛鳳舞,氣勢不凡,確實是難見的好字。可是為什麼它卻又學不得呢?李白略一思忖,明白過來,指著中堂說:“比葫蘆畫瓢,確實難以成家,寫不出真正的好字。” 一席話正好點到李白的痛處,他不覺“啊呀”一聲,心想道:耳聞不如目見,官場裡確實骯髒俗氣得很,我李白好鞋不踏臭狗屎,何必還要擠進去慪氣呢?倒不如無官一身輕的好。他鬱鬱不樂,告辭出門,一直無法忘掉李邕悲苦的形象和他留下的中堂,更難忘記他那窮困潦倒的兒子。過了幾天,他又上門拜訪,不想已是人去樓空,主人竟到梁子湖邊的龍泉寺當和尚去了。 李白內心非常難過,獨自沿著洪山北麓朝東走,不覺到了湖邊,見湖光山色優美,花草樹木茂盛,便席地坐下休息。忽聽草叢中一陣“瞅瞅”慘叫,並伴有“撲稜稜”的響聲。他撥開樹叢一看,原來是獵人下的套子套住了一隻雛鷹。只見小鷹拚命掙扎,可怎么也掙脫不了羈絆。李白知道,獵人很快就會過來把它取走,帶回家豢養馴服,然後又驅使它去捕獲其它獵物,變成獵人的幫凶,實在可悲啊!李白邊想邊上前,解開雛鷹腳上的套繩,把它放掉了。雛鷹好不興奮,繞著李白在天空盤旋了幾圈,最後才依戀不捨地飛走了。 李白久久眺望著放飛的雛鷹,一幕幕坎坷多外的人生歷程在眼前,繼而迷惘悵然的心境開朗了許多,他不由得感慨萬千,沉吟長嘯道: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他下決心要過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從此,李白便如鷹擊長空,四海遊歷,豪飲狂歌,再也不求做官了。 據說,就是因為李白在東湖放過鷹,所以以後這裡的鷹聚集得特別多,也都飛得特別高。
放鷹的掌故
放鷹的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配合懸套陣一起在東湖里捕獵獐雞。 獐雞是一種主要吃湖裡一種叫水草的草的候鳥。一般來說,湖裡生長的草統稱為水草,但湖裡確有一種草叫水草。至少以前東湖邊上的一些老漁民對這種草是這個叫法。這種叫水草的草不但長得細長,而且生長周期也長,所以,這種草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嫩芽。獐雞主要吃的就是這種草的嫩芽。獐雞每年冬季由北方陸陸續續地向南方遷徙,第二年春季又由南方陸陸續續地向北方遷徙,東湖只是獐雞在這種南北遷徙過程中的多個遷徙地之一。以前,東湖里的水草多、獐雞也多,就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末期,湖裡絕大部分水面積里都長滿了水草,有些靠湖岸邊比較近的地方,水草都長到水面上來了;冬天的湖面上,獐雞也是一片一片的,有時遠看,就像一塊塊黑色的紗布鋪在一起一伏的湖面上。相對來說,靠東湖放鷹台的東邊是一塊呈東西走向的扁形水域,因而平常風平浪小;並且水淺草茂,所以,在冬季里,在這塊水域的水面上,時常被一塊塊黑色的紗布“鋪”著。 一般來說,獐雞比較怕鷹,鷹也愛捕捉獐雞,特別是單個或離群的獐雞,極易受到鷹的攻擊。因此,獐雞一般是不會輕易離開群體的,除非這片水域或靠近這片水域的岸邊長時間沒有鷹來活動。鷹一般不直接迎頭捕捉獐雞,而是採取迂迴戰術。如果鷹直接迎頭捕捉獐雞,獐雞發現後就會立即掉頭向離岸較遠的水域飛去。鷹不在離岸較遠的水域裡捕捉獵物。如果鷹在獐雞群的外圍沒有收穫,有時就會直接想獐雞群的心思;如果鷹要想獐雞群的心思,就會從湖岸邊陰影中飛到獐雞群外圍一定高度的上空,然後就向下傾斜地朝獐雞群的上空飛去。獐雞這時發現鷹從外圍的既不太高也不太遠的空中向下傾斜地朝自己群體的上空飛來,群體邊緣部分的獐雞就立即朝群體中部飛去,群體中部的獐雞也立即騰飛起來,共同形成一個像小山包似的圓錐體,並呈逆時針的方向快速盤旋,同時,嘴裡還發現一種非常低沉而又淒涼的叫聲。鷹這時也在“錐體”的上方跟隨獐雞一起盤旋,一般在盤旋了二三圈以後,就立即把正在“錐體”外圍盤旋的某個獐雞作為目標而迅速捕之。相傳,放鷹的獵人把這個現象或這個現象的整個過程稱之為“剿獐雞”。 就為因鷹能主動地製造“剿獐雞”這種現象,獵人就人為地訓養、放飛鷹製造這種現象,並配合懸套陣一起在湖裡或東湖里捕獵獐雞。由於鷹的如生具來的天性,一經放飛,就會立即從湖岸邊陰影中飛到懸套陣外圍一定高度的上空,然後就向下傾斜地朝懸套陣的上空飛去,迫使或引誘獐雞在懸套陣中或某邊緣部分快速盤旋,致使其中的一小部分獐雞在快速盤旋的過程中自動地套在懸套陣的活套上。 所謂懸套陣,就是放鷹的獵人在離岸邊不遠處的湖裡用竹桿插的一個類似於八卦圖圖形的圓圈,並按其圖形走勢在竹桿與竹桿之間分上中下系三排活套。 放鷹台處在東湖這塊呈扁形水域的西部的正中間,顯然,站在獵人放鷹的角度考慮,其地理位置非常適中;放鷹台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地勢比較低,早年,湖岸邊生長的篙草和荷花幾乎和放鷹台的腳基一樣高,顯然,站在獵人放鷹的角度考慮,這個地方需要一個土台子。所以,放鷹台建在這個地方是情理之中的事。 由於獐雞在覓食時其方向是游移不定的,因此,獐雞完全或幾乎完全進入懸套陣的機率不是很高,而且“稍縱即逝”,所以,獵人要在放鷹台上放鷹時還必須住在放鷹台上。上個世紀初,在放鷹台上放鷹的獵人當時就住在放鷹台上。況且,天氣不好,溫度太低,還不能放鷹。 就像農民餵的雞有雞屋、鴿友餵的鴿有鴿屋一樣,獵人餵的鷹也有鷹屋,不過,它們
的叫法不一樣,雞屋叫雞舍,鴿屋叫鴿籠,鷹屋叫鷹匣子。所以,所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放鷹台上的一個夾子上解救、放飛了一隻蒼鷹,絕對是誤傳。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夾”與“匣”的音相近。因為鷹一般不在平地上行走。這可能是因為鷹的爪子又長又彎而不便於行走。退一步說,就是有什麼東西把鷹的腳“咬”住了,鷹也有“斷一臂不如斷一指”的智慧和勇氣。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鷹就會用自己的啄把自己的腳啄斷而逃生。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很可能是在這個土台子上看鷹或看別人放鷹,或者是幫別人(獵人)放鷹。 放鷹台是我國古代先民建築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放鷹。這种放鷹捕獵的方式和早期人類的一部狩獵歷史也是相吻合的。 東湖除了這個人工的放鷹台外,相傳,在東湖的北岸不遠處還有一個天然的放鷹台和一個給鷹放生的地方。這個天然的放鷹台名叫畈墩子,其地理位置就在肖日漖東邊的中部。肖日漖和楊春湖一樣,原先都是東湖的湖汊,後來各自形成了湖。肖日漖呈凹形,畈墩子幾乎被肖日漖“夾”著。畈墩子東邊不遠處有個非常古老的小水塘,相傳,這個小水塘就是獵人給鷹放生的地方。獵人只要把鷹往這個小水塘中間的上方一丟,鷹就知道主人不要它了,於是,頭也不回地飛走了。這個小水塘南邊的塘埂上,原先有一些非常古老的石器,相傳,這些石器是獵人給鷹舉行放生儀式時所用的物品。在人民公社的早期,其中的一個石鼎因坍塌而被埋在外側的一個田溝里。這個田溝現在成了一塊地的一部分。其餘的石器後來被社員們抬到別處做了擋水石。現在肖日漖和畈墩子都成了北洋橋垃圾場的一部分。三米多高的垃圾山離這個小水塘只有30多米遠了,我真為這個石鼎的命運而擔心!如果相關部門能把這個石鼎挖出來,並把它放在放鷹台的台上,這不僅能給放鷹台增加新的看點,而且還能為放鷹台增添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