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逸

放逸

放逸是漢語中的一個辭彙,

拼音:fàng yì

釋義:1.放縱逸樂。2.豪放不羈。3.離散;失散。4.佛教謂不守佛門規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逸
  • 解釋:放縱逸樂等
  • 讀音:fàng yì
  • 拼音:ㄈㄤˋ ㄧ
  • 記載書籍:《逸周書·時訓》
  • 梵語 :prama^da
詞語讀音,引證詳解,佛學用語,

詞語讀音

放逸
拼音:fàng yì
注音:ㄈㄤˋ ㄧ

引證詳解

1、放縱逸樂
《逸周書·時訓》:“蜩不鳴,貴臣放逸。” 朱右曾 校釋:“放逸,放縱晏佚。”
晉 張華《輕薄篇》:末世多輕薄,驕代好浮華。志意既放逸,貲財亦豐奢。被服極纖麗,餚膳盡柔嘉僮僕梁肉,婢妾蹈綾羅
清 王錫振 《序》:“日惴惴於悲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羈
唐 張籍 《贈殷山人》(參見):“放逸棲岩鹿,清虛飲露蟬。鄭逃秦谷口,嚴愛越溪邊。”。
《南史·張充傳》:“言論放逸,一坐盡傾。”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於鵠》:“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於疎遠,且多警策。”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文三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
3、離散失散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忽遷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飛揚。”
北齊 劉晝 《新論·防欲》:“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
宋 曾鞏 《序》:“世統數更,史事放逸。”
明 李東陽 《序》:“ 東漢 以降,記載日益繁,而放逸磨滅,不可勝計。”
4、佛教謂不守佛門規矩
白居易 《東都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心不放逸,口無戲論。
(以上參見瀚文大典)

佛學用語

【放逸】 放縱心思,任性妄為
梵語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俱舍宗謂放逸系與一切染污心(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相應而起之心所,系屬大煩惱地法;唯識宗謂此屬八大隨惑之一。反之,防杜諸惡而專注於修善之精神作用,稱為不放逸。俱舍宗以不放逸為一切善心生起的心所,系屬大善地法;唯識宗亦以之為善心所。(成唯識論卷六、品類足論卷三、入阿毗達磨論卷上、順正理論卷十一)((參見:大隨煩惱)890)p32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