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沾染效應

放射性沾染效應,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沾染對人和其他動物的殺傷作用及效果。核爆炸效應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性沾染效應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核爆炸形成的放射性物質對人員、物體,以及生物、生態環境造成的沾(污)染及其損傷作用和效果。放射性沾染效應與各種瞬時殺傷破壞效應的主要區別是損傷作用時間長、危害範圍廣和作用途徑多樣。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殺傷破壞因素之一。放射性沾染主要來源於核爆炸產生的裂變產物、未裂變的核材料碎片,以及彈體被活化的物質和土壤中某些元素俘獲核爆炸中子而形成的感生放射性物質等。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從幾分之一秒至幾百萬年不等,在衰變過程中放射出α、β粒子和γ射線。地面放射性沾染程度通常指地面以上1米高度處的照射量率。照射量率的單位為庫/(千克_時)(曾用倫/時表示,1倫=2.58×10-4庫/千克)。物體的沾染程度通常用該物體單位面積(或重量、體積等)上的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性強度來表示。按放射性沾染的範圍和程度,可分為爆區沾染和雲跡區沾染。①爆區沾染。距爆心或爆心投影點約千米以內的沾染區稱為爆區沾染區。地爆爆區沾染主要來源於爆心向四周拋擲的放射性物質和早期核爆炸煙雲中落下的放射性顆粒,此區域內爆心附近沾染嚴重且分布極不均勻。威力2萬和百萬噸梯恩梯當量核爆炸1小時後爆點的照射量率,分別可達10庫/(千克_時)和240庫/(千克_時)。上風方向隨距爆心距離增加沾染程度急劇下降。空爆爆區沾染主要來源於中子引起的土壤感生放射性物質,沾染程度輕微,在相同威力的核爆炸條件下只有地爆的數千分之一。沾染區中照射量率相同的連線稱為等照射量率線。②雲跡區沾染。爆區以外的下風向沾染稱為雲跡沾染區。隨風飄移的煙雲中較大的放射性顆粒,因重力、大氣下沉運動和降水等原因不斷降落地面,是形成雲跡沾染區的主要途徑。地面核爆炸時,雲跡區地面沾染和近地面空氣污染嚴重。威力2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爆炸,地面至約7千米高度的合成風速為25千米/時,爆後12小時的雲跡區沾染邊界可達50千米。雲跡區一般存在一條向下風方向延伸的高照射量率線,通常稱為“熱線”,是雲跡區垂直於合成風向各橫截面上最高照射量率點的連線,其走向基本上與地面至雲底的合成風方向一致。空中核爆炸時放射性顆粒小,雲跡區地面放射性沾染程度輕微。煙雲中更微小的顆粒會在空氣中飄移很長距離,形成遠區或全球範圍的放射性沾染。核反應中的裂變份額、核爆炸方式、地表性質和氣象條件等對雲跡區沾染的範圍和程度有很大影響。放射性沾染直接或間接地對人員和生物產生放射性傷害,引起空氣、水、物體和地面的放射性沾(污)染。傷害途徑可分為:放射性顆粒的γ射線直接照射人體引起的γ射線外照射;吸入污染空氣,誤食被沾染的食物,以及飲用污染水引起的內照射;放射性顆粒與暴露皮膚直接接觸引起的β射線燒傷等。當外照射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引起急性放射病。在嚴重沾染區內的放射性損傷以外照射為主。一些半衰期較長且易被人體組織吸收的放射性物質,還能通過食物鏈蓄積於各種器官中,可能引起長期的傷害。地爆爆區和雲跡區的嚴重沾染,能有效地阻滯部隊行動。特殊設計的感生放射性彈的放射性沾染危害將大大增強。通常可利用各種建築物和具有掩蔽作用的設施,減輕放射性沾染的危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