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沾染(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是2019年公布的燒傷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性核素沾染
- 外文名: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
- 所屬學科:燒傷學
- 公布時間:2019年
放射性核素沾染(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是2019年公布的燒傷學名詞。
放射性核素沾染(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是2019年公布的燒傷學名詞。定義核爆炸時導致的放射性核素不僅沾染體表(包括燒傷創面),還可經創面及其他途徑進入體內,造成照射性放射損傷。出處《燒傷學...
機體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線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時,皮膚首當其衝。皮膚受射線作用而發生的損傷統稱為皮膚放射損傷。在戰時核爆炸(特別是產生嚴重放射性沾染時)與平時核事故中,皮膚放射損傷是較多發生的損傷之一。它可單獨發生,或常合併有全身放射病。症狀體徵 1.局部症狀 (1)急性放射性損傷:由1次大劑量或短期...
機體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線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時,皮膚首當其衝。皮膚受射線作用而發生的損傷統稱為皮膚放射損傷。皮膚放射損傷包括急性放射損傷、慢性放射損傷和放射性皮膚癌。放射性燒傷主要是指皮膚的急性放射損傷。病因 機體全身或局部收到放射線照射,能引起放射性燒傷的射線主要有β、γ射線和X射線。臨床表現 1...
這兩種基本代謝模式表明了器官受照射的時間特點,並為體內沾染監測計畫制訂提供依據。年齡因素的影響 環境放射性污染可影響到包括各種年齡的公眾成員。放射性核素在人體內代謝過程隨年齡而異。已有的資料表明,粒徑小於0.1μm的粒子在呼吸系統各部位沉積無年齡差異;大小1μm時,鼻咽部沉積分數的峰值見於2~4歲的兒童...
傷口和皮膚黏膜沾染放射性核素後,若不及時洗消,放射性核素將通過傷口和皮膚黏膜的滲透、吸收進入體內。二、分布 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後,以兩種方式參與體內的代謝過程;一種是參與體內穩定性核素的代謝過程,如放射性鈉和碘參與體內穩定性23na和127i的代謝;另一種是參與同族元素的代謝過程,如放射性核素90sr和137...
放射性核素長期超量蓄積在體內,可引起慢性內照射放射病。戰時在沒有防護設備下,在沾染地區停留過久,或長期處於核爆炸後的下風向及早期落下灰沉降區,可造成內照射放射損傷。此外,生產和使用開放性核素過程中,缺乏防護措施,放射性核素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進入體內。臨床表現 1.內照射放射損傷取決於...
影響最大的核素有鍶-89、鍶-90、銫-137、碘-131、碳-14和鈽-239等。沉降物污染環境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的特性及其作用於人體的組織和器官見表。為了保障居民健康,減少環境中放射性沉降物的最有效辦法是禁止任何核武器試驗。副作用 這種塵埃由熱粒子組成,是一种放射性污染。動物表皮沾染後可引起皮膚β射線損傷,...
89.核或放射突發事件現場處置的基本措施 90.核或放射突發事件時公眾遭受輻射照射的途徑和現場對公眾進行輻射防護的主要措施 91.核或放射突發事件時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主要防護措施 92.核或放射突發事件的分級醫療救治和處理原則 93.人體受到放射性沾染後應該如何處理 94.食物和飲水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還可以繼續食/飲用...
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了200多例急性放射病,死亡29人。各種類型輻射源在生產、醫療各個領域的套用日益廣泛,由於使用或保管不當,各種類型的輻射事故已發生過數百起。我國自六十年代以來也曾發生過多起輻射源事故,傷亡多人。2.醫療事故:放射性核素和輻射裝置的醫療套用,也有可能發生...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感生輻射彈:實際上是一種戰場嚇阻和威懾武器,也是中子彈的衍生武器。美國的核物理專家布拉德`尼克博克博士指出:中國早在1995年就已經秘密研製完成,比美國的的...
核武器爆炸產生的各種殺傷破壞因素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毀傷作用及效果。又稱毀傷效應。殺傷破壞因素主要有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以空中核爆炸為例,其殺傷破壞因素形成過程是:在核爆炸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核反應區內的溫度升高到數千萬開以上,壓力升高到1015帕以上,形成一個...
對人體內、外放射性沾染和外照射劑量(累積劑量)的監測,並對監測結果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對人員服裝與皮膚表面放射性活度測量、體內攝入的放射性核素測量、人體器官劑量評估。目的是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員輻照劑量,防止或減輕急性輻射損傷,為人員分類救治提供劑量學依據,並使遠期輻射損傷(隨機性效應)發生率降低至...
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可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2011年4月6日權威發布:2011年4月6日,我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地區空氣中監測到來自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極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
大氣層核試驗時,核爆炸生成的大量放射性核素能長時間隨核爆炸煙雲飄散,造成大範圍或全球性的放射性沾染;地下核試驗時,會隨地下水遷移引起地下水污染。這些核素中易溶於水或易被機體吸收的,可以通過空氣、水或植物鏈進入人體,沉積於骨髓中和留存於肺中而成為輻射源,可能長期危害人的機體。各種物體和工事設施,...
γ粒子是一種波長極短的電磁輻射。天然放射性核素系列輻射的γ射線能量一般自幾十(eV)~幾(MeV)。當γ射線與物質相互發生作用時,會有光電吸收、康普頓——吳有訓散射及形成電子對作用共三種形式。特點介紹 γ射線的穿透能力很強,對人體會造成極大危害。如54Mn的γ射線能量為0.83483兆電子伏,經過7.5厘米厚的鉛...
核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爆炸所引起的損傷稱為核武器傷。核武器爆炸產生的4種殺傷因素對人體造成不同損傷。光輻射引起燒傷;衝擊波引起衝擊傷;早期核輻射及放射性沾染引起放射性損傷。有單一傷,也有複合傷。症狀體徵 核武器爆炸產生的4種殺傷因素對人體造成不同損傷。光輻射引起燒傷;衝擊波引起衝擊傷;早期核輻射及...
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藥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核子彈主要是利用核裂變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來起殺傷作用的一種武器。它與核反應堆一樣,依據的同樣是核裂變鏈式反應。按理,反應堆既然能...
核爆炸對人體瞬時效應引起的後遺症以及放射性沾染對自然環境和人們生理、心理所造成的長期危害。瞬時核輻射效應除能使人產生急性放射病外,還可造成白血病和其他惡性腫瘤的發病機率明顯增加,還可以引起遺傳效應等。核爆炸放射性沉降中的長壽命核素可以長期造成危害,例如銫-137、鍶-90可以通過水和空氣進入人體,嚴重時可以...
如為內照射,則應儘快查明: 污染經過、接觸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化合物的種類、接觸時間與距離、現場中放射性氣溶膠(或氣體)的濃度、表面污染程度、個人防護情況等。還應在避免外污染的情況下留尿、糞(記錄時間)、進行鼻拭子檢查、並測定受照人員的口罩,以便初步判明污染量。條件許可時,在注意徹底除沾染後可進行...
首先,岩石和重放射性核素元素,同牆內壁上的熔融岩塊一起,在洞的底部積聚成熔融的泥膠土。試驗幾小時或幾天后,上面的材料坍塌進入洞內,形成一個垂直的“碎石”豎井,這個“豎井”隨著地面的擴大而擴展,在那裡形成一個彈坑。部分倒塌的材料會落入熔融膠泥體內。如果最初的爆炸點位於地下水之下,則地下水此時會...
伽瑪射線彈:它爆炸後儘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伽馬射線的波長小於0.001納米,由於這種波長非常短,頻率高,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能量。高能量的伽馬射線對人體的破壞作用相當大,射線一旦進入人體內部,就會與人體細胞發生電離...
核武器殺傷效應 核武器殺傷效應(effect of injury due to nuclear weapon)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定義 核武器爆炸時產生的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殺傷因素單獨或複合作用於生物體引起的損傷效應。出處 《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毀敵方堅固的軍事目標,且產生的放射性沉降較少;爆後不久,己方部隊即可進入爆區。因此,比較適合在戰場上使用。(2)感生放射性彈 利用核爆炸釋放的中子照射某些添加的核素(如鈷一59,或鋅一64),感生大量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同位素,從而增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