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反應,是指惡性腫瘤患者在套用放射療法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良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反應
- 對象:惡性腫瘤患者
- 過程:套用放射療法治療
- 類型:不良反應
概述
詳解
針灸治療放射反應,始於50年代,並通過多病例觀察,發現針刺和艾灸可明顯減輕全身症狀,並對白細胞減少、放射性直腸炎及皮膚潰瘍都有較肯定的效果。70年代,用耳針治療放療或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取得療效。近二十年來,無論在穴位的刺激方法或療效的觀察上都有較大的發展與深入,如氦氖雷射穴位照射的方法被用於各類放射反應的治療,並對其治療的適應症狀和實際效果,都作了嚴密的觀察和客觀的對照。
關於針灸治療放射反應的機理,也做了不少工作。實驗研究證實,針灸可對抗放療時對人體免疫功能的抑制,保護血象,加強骨髓造血功能,從而提高人體對放療的耐受性。最近的工作還進一步證實,針灸升高白細胞的主要機理是提高血清中集落刺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促進骨髓造血乾祖細胞的分裂增殖,從而使白細胞集落生成增多,骨髓中幼稚粒細胞和成熟粒細胞顯著增加所致.
治療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
(二)治法
藥液:氟美松液注射液。雙側穴位均取,用5毫升注射器配5號齒科針頭吸入5~10毫克氟美松藥液(5毫克/毫升),垂直進針至局部有得氣感,每穴注入2.5~5毫克。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顯效:穴注1次,24~48小時,白細胞上升幅度大於2.0~109/L,白細胞總數在5.0×109/L以上;有效:穴注1~2次後,24~48小白細胞上升幅度1.9×109/L,白細胞總數在4.0×109/L以上;無效:穴注3次,白細胞未見明顯升高者。
共治56例,結果顯效30例,有效2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9%。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曲池、內關、足三里。
配穴:白細胞減少加大椎、肋緣;納差加中脘、關元、三陰交;頭昏失眠加百會、神門、頭維;直腸炎加合谷、天樞、上巨虛。
肋緣穴位置: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下5分處。
(二)治法
主穴取1~2穴,據症配配穴1~2穴。進針得氣後,以提插捻轉手法行平補平瀉,作中等強度刺激,留針15~30分鐘。肋緣、關元、天樞穴,針後用艾條熏灸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后,再作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白細胞減少者共154例,經治療總有效率為79.3~91.0%[4~7]。多在3~4日內改善。大部分恢復到5000/立方毫米以上,並有遠期療效。
直腸炎者共56例,經治療,總有效率達100%,其中痊癒率達66.1%[4,8]
有臨床症狀出現者385例,治療後總有效率為90.3%~100%[4~6]。總的說,治療愈早,效果愈好。
穴位雷射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頭暈睏乏:命門腎俞、膏肓、足三里;納呆嘔惡:內關、地機、脾俞、中脘、承滿;口腔咽喉反應:照海、少商、列缺、廉泉;直腸膀胱反應:氣海、關元、天樞、大腸俞、大敦、中極。
阿是穴位置:放射性皮膚潰瘍病灶處。
(二)治法
均用氦氖雷射治療儀進行穴位照射。第1組主要用於治療皮膚放射反應。雷射儀功率為2~4毫瓦,光斑直徑1.5~2.0毫米,照射距離為50毫米,如直接照射面積大於10平方厘米時,應分區照射,每次照射20~30分鐘。每周6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第2組穴用於各種臨床症狀的治療。據症選穴,每次3~4穴。照射功率可據症而選,一般為3~5毫瓦,個別可用8毫瓦。用龍膽紫在穴位上標記後,作垂直照射,距離100厘米,每穴照射3分鐘,每穴照射不超過15次。光針治療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5天后,再作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1、皮膚射性損傷者58例,總有效率為89.7%,痊癒率為58.8%。
2、有各種臨床症狀者120例,多數患者獲得改善。但對用60鈷照射頭部所致放射反應,療效較差[9,10]。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上穴均取,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以艾條作溫和灸,灸火約距皮膚1.5cm,以患者感溫熱而不灼痛為宜。每穴灸10~15分鐘,至局部皮膚呈紅潤。灸畢各穴輕按摩3~5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癌症患者化療後白細胞下降,共49例,結果顯效29例,有效1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1.6%。較西藥升白細胞藥物明顯為優(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