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放下鞭子。作者:徐悲鴻。創作時間1939年。創作地點,新加坡。畫作,尺寸144×90cm 。畫上題字,人人敬慕之女傑,王瑩。廿八年十月悲鴻寫。星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下鞭子
- 尺寸:144×90cm
- 作者:徐悲鴻
- 創作時間:1939年
作品簡介,畫作流轉傳奇,作者簡介,作品的交易市場行情,相關的話劇,親歷者的講述,參考文獻,
作品簡介
《放下鞭子》本是著名劇作家田漢根據德國作家歌德小說改編而成的獨幕劇,後被陳鯉庭執筆改編成抗戰街頭劇。1939年10月,徐悲鴻在新加坡一個廣場上看到當時知名女星王瑩為宣傳抗戰正在演出此劇,深受感動,隨後用了約10天時間創作了這幅抗日題材畫作,徐悲鴻以接近真人的比例將王瑩入畫。王瑩身穿白底藍紋的服飾,服飾上有祥麟瑞鳳的圖案,手持紅綢,飛翩起舞。畫中扶老攜少的觀眾,有人衣衫襤褸,有人著軍服持槍,雙手交叉,神情陶醉,徐悲鴻將抗戰時的生活狀態及民眾心態細膩地刻畫了出來。《放下鞭子》是徐悲鴻畫作中題材非常獨特的一幅,是大師惟一抗戰題材作品。從作品的年份、題材、背景及畫作尺幅而言,是徐悲鴻創作中最重要的愛國題材油畫巨作,畫家創作時正處於創作的鼎盛時期,藝術上已非常成熟。
畫作流轉傳奇
徐悲鴻當年做完此畫後就送給了新加坡的好友黃孟圭。徐悲鴻旅居新加坡期間經濟困頓,正是黃孟圭為他介紹有錢的商人作畫像謀得收入。黃孟圭去世後,黃的後人曾找到新加坡博物館,希望博物館收藏,因於各種原因沒有成功。黃的後人還找過新加坡收藏家陳之初。當雙方要簽訂收藏契約時,陳之初遽然去世。此件作品在藝術家生前曾多次公開展出,但自1954年之後卻銷聲匿跡。後又輾轉到了另一位亞洲收藏家手中,直到最近拿出來拍賣。買家是通過電話標到這幅畫,具體身份不明。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時刻苦學畫,後留學法國。曾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蘇聯展覽。抗日戰爭期間,屢以已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並參加民主運動。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曾創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歷史畫。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畫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設定畫家徐悲鴻紀念館。
作品的交易市場行情
相關的話劇
【故事梗概】
親歷者的講述
《放下鞭子》是抗戰八年里演遍中華大地的愛國戲。如今,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年的時候,人們眷念著她。這齣戲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太強烈了,真箇是激魂盪魄!
1937年、抗戰前,在北平讀書時,因著民族解放先鋒隊區隊長鄧力群的通知,我和我們全校分隊的隊員,前去參加“香山旅遊”活動,首次看到這個動人心魄的革命廣場劇的。
那時候,北京的春天風多風大,香山的天空卻只有白雲和藍天。一群群救亡青年、民先隊員的熱情和昂揚的氛圍,籠罩著香山蒼翠的松柏。來自全北平市大、中學校的男女青年,聚集在山間密林。年輕人嘛!興奮、奔放!在春的濃綠掩映下,和著春風,奏鳴大時代的救亡交響樂!
山腳下,一個綠蔭覆蓋著的場地上,傳來聲聲鑼鳴:哐、哐、哐!驚奇的人群,循聲來到這裡。只見一位老人,嘴上滿是鬍子,頭上戴著禿氈帽,手上拿著銅鑼,邊敲打著、邊引導著人們圍成一個大圓場。他口裡琅琅說著那時代賣藝人常要說的開場套話:“老少爺們!有錢的,幫個錢場子,沒錢的,幫個人場子”。哐、哐、哐!……
把人群逐漸安定好,靜下來以後。老人拿一把胡琴,拉起小曲兒來。他呼喚一個年紀輕、體形俏、面貌俊的姑娘:“來!你伺候老少爺們一個小曲兒,唱上一段!”他拉起琴曲,似泣如訴,幽幽咽咽。姑娘應聲唱道:
“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後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 忽然,姑娘劇烈咳嗽起來,上氣不接下氣,唱不下去了。老人抱拳向四面觀眾哀求道:“這姑娘是我親生女兒!我們是在東北淪陷後,逃亡到關內來的。沒飯吃呀!她是餓的……”
民眾一陣淒楚、一陣嘆息,紛紛掏出些銅元往場心擲去,表示同情和支援。老人在作揖打躬,連連道謝之後,接著又操琴,又要小姑娘唱下去。幾聲琴音,幾句敘唱,依然是姑娘因飢餓過甚,不能成聲。
老人一再呵斥,他怒了,拿起長長皮鞭將女兒狠狠抽打。女兒柔弱不支,躺倒在地。……
忽聽一聲斷喝:“住手!放下你的鞭子!”只見觀眾中,有二三個愛國青年,由於正義的熱血全身涌動,憤慨地站起來,沖向場內,沖向老人,護住姑娘。全場驚呆!
姑娘邊哭邊訴,邊護住老父,她說:“我們東北叫日本人占領之後,可叫悽慘哪!無法生活,只有流浪、逃亡,無處安身,沒有飯吃,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一時間,全場青年情緒鼎沸,像開了鍋,激盪不已。不由得高呼起來:“我們不當亡國奴!”“打回老家去!”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口號聲、高吼聲,震動群山,迴蕩高空。有如向蒼天大地長吼!
根本不知道這是一齣戲,始終以為是剛剛發生的一幕真人實事。無不心潮澎湃,義憤填膺!後來,才發覺這乃是一出廣場話劇,一出舊瓶子裝新酒的賣藝新劇。那扮演賣唱歌女的是市內一個中等學校的學生,才十九歲,名叫張瑞芳。她漂亮,唱得淒婉動人(後來成為全國知名的大演員)。那扮作父親的老人,是大戲劇家崔嵬(前些年不幸逝去。是老黨員,大明星,大導演。)。
這兩位大藝術家,在七·七事變抗戰爆發後,根據黨的安排,先後參加抗日宣傳團隊,去了南方。
再後來,漸漸知道:《放下鞭子》,是抗戰前,由集體創作、大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寫成。
這部廣場街頭劇,憤怒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罪行。我初受《放下鞭子》的強烈感染和衝擊,是50多年前,當時我正青春年華。我忘不了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全劇流蕩著愛國主義激情。
抗戰期間,周恩來、郭沫若所組建的十個抗敵演劇隊,在全國各地紛紛上演。以此呼喚著中華國魂,從民族苦難深淵中、從民族被侵略的恥辱中,挺立起來!
1937年、抗戰前,在北平讀書時,因著民族解放先鋒隊區隊長鄧力群的通知,我和我們全校分隊的隊員,前去參加“香山旅遊”活動,首次看到這個動人心魄的革命廣場劇的。
那時候,北京的春天風多風大,香山的天空卻只有白雲和藍天。一群群救亡青年、民先隊員的熱情和昂揚的氛圍,籠罩著香山蒼翠的松柏。來自全北平市大、中學校的男女青年,聚集在山間密林。年輕人嘛!興奮、奔放!在春的濃綠掩映下,和著春風,奏鳴大時代的救亡交響樂!
山腳下,一個綠蔭覆蓋著的場地上,傳來聲聲鑼鳴:哐、哐、哐!驚奇的人群,循聲來到這裡。只見一位老人,嘴上滿是鬍子,頭上戴著禿氈帽,手上拿著銅鑼,邊敲打著、邊引導著人們圍成一個大圓場。他口裡琅琅說著那時代賣藝人常要說的開場套話:“老少爺們!有錢的,幫個錢場子,沒錢的,幫個人場子”。哐、哐、哐!……
把人群逐漸安定好,靜下來以後。老人拿一把胡琴,拉起小曲兒來。他呼喚一個年紀輕、體形俏、面貌俊的姑娘:“來!你伺候老少爺們一個小曲兒,唱上一段!”他拉起琴曲,似泣如訴,幽幽咽咽。姑娘應聲唱道:
“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後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 忽然,姑娘劇烈咳嗽起來,上氣不接下氣,唱不下去了。老人抱拳向四面觀眾哀求道:“這姑娘是我親生女兒!我們是在東北淪陷後,逃亡到關內來的。沒飯吃呀!她是餓的……”
民眾一陣淒楚、一陣嘆息,紛紛掏出些銅元往場心擲去,表示同情和支援。老人在作揖打躬,連連道謝之後,接著又操琴,又要小姑娘唱下去。幾聲琴音,幾句敘唱,依然是姑娘因飢餓過甚,不能成聲。
老人一再呵斥,他怒了,拿起長長皮鞭將女兒狠狠抽打。女兒柔弱不支,躺倒在地。……
忽聽一聲斷喝:“住手!放下你的鞭子!”只見觀眾中,有二三個愛國青年,由於正義的熱血全身涌動,憤慨地站起來,沖向場內,沖向老人,護住姑娘。全場驚呆!
姑娘邊哭邊訴,邊護住老父,她說:“我們東北叫日本人占領之後,可叫悽慘哪!無法生活,只有流浪、逃亡,無處安身,沒有飯吃,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一時間,全場青年情緒鼎沸,像開了鍋,激盪不已。不由得高呼起來:“我們不當亡國奴!”“打回老家去!”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口號聲、高吼聲,震動群山,迴蕩高空。有如向蒼天大地長吼!
根本不知道這是一齣戲,始終以為是剛剛發生的一幕真人實事。無不心潮澎湃,義憤填膺!後來,才發覺這乃是一出廣場話劇,一出舊瓶子裝新酒的賣藝新劇。那扮演賣唱歌女的是市內一個中等學校的學生,才十九歲,名叫張瑞芳。她漂亮,唱得淒婉動人(後來成為全國知名的大演員)。那扮作父親的老人,是大戲劇家崔嵬(前些年不幸逝去。是老黨員,大明星,大導演。)。
這兩位大藝術家,在七·七事變抗戰爆發後,根據黨的安排,先後參加抗日宣傳團隊,去了南方。
再後來,漸漸知道:《放下鞭子》,是抗戰前,由集體創作、大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寫成。
這部廣場街頭劇,憤怒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罪行。我初受《放下鞭子》的強烈感染和衝擊,是50多年前,當時我正青春年華。我忘不了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全劇流蕩著愛國主義激情。
抗戰期間,周恩來、郭沫若所組建的十個抗敵演劇隊,在全國各地紛紛上演。以此呼喚著中華國魂,從民族苦難深淵中、從民族被侵略的恥辱中,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徐悲鴻》
2.《中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