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難守易

攻難守易

“攻難守易”,是近代還在使用的軍事熟語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這然句話了,可以說是在當時的軍事技術裝備條件下,通過戰爭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因為決定戰局優劣的有三大要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一般情況下,守的一方是據有地利條件的。如果雙方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相差並不懸殊,攻方沒有全面優勢,確實是難以戰勝守方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攻難守易
  • 類型:軍事熟語
  • 來源時期:戰國
  • 出處:《藏書·九國兵爭》
  • 近義詞:易守難攻
  • 含義:比喻堅守比攻取容易
典故,出處,用法,

典故

趙國在長平戰役慘敗後,打算通過掠奪燕國的領土,來補償自己遭受的損失。平原君問他的大將馮忌說:
“我要出兵攻打燕國,您看怎么樣?”馮忌回答說:“這是不可以的。您看,秦國乘著連打七次勝仗的威風,在長平和咱們交手,事後又用全部兵力來圍攻邯鄲城;咱趙國呢,只靠收集到的散兵敗卒,守著一座破城。可是儘管這樣,秦兵到底也攻不下邯鄲,反而把他們的銳氣消耗盡了。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為攻起來困難守起來容易啊!現在趙國並沒有連戰連捷的威風,而燕國也沒有受到象長平戰役那樣的損失。現在我國多次戰敗的元氣還沒有恢復,卻想用疲憊的軍隊去攻打強大的燕國,那樣的話,就是叫弱小的趙國仿效強大的秦國去攻城;而叫強大的燕國效法弱小的趙國來守城;結果反而給了秦國休息兵馬的機會,讓他們再鑽空子找趙國的便宜。因為這個,我看不出您這個作法有什麼可取。”
攻難守易攻難守易

出處

《藏書·九國兵爭》載:戰國時,長平之役慘敗後的趙國,想通過掠奪燕國國土,來彌補損失。趙國相國平原君就此問題,向大將馮忌徵求意見。馮忌說,秦國憑藉七戰七勝的軍威,在長平之戰後,乘勝圍攻邯鄲城,而我們只靠散兵敗卒堅守,秦軍不僅沒有攻破,反而消磨了銳氣。這是什麼緣故?就是由於攻起來難而守起來易。馮忌進而分析說,趙國既沒有屢戰屢勝之威風,而燕國也沒有遭受像長平之戰那樣巨大的傷損,拿我們疲憊不堪的軍隊,去攻打強燕,不僅占不到什麼便宜,還會讓強秦鑽我們的空子。那樣做,其後果是不堪構想的。平原君趙勝覺著馮忌的話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打燕國的想法。

用法

“攻難守易”,比喻堅守以逸待勞,與攻取相比而較容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