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馬頭琴胡

馬頭琴的音色純樸、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早期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馬頭琴只有兩根弦索,確切地說是兩股弦,每一股弦由無數根極細極細的弦絲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革馬頭琴胡
  • 國家:中國
  • 琴體全長:99厘米
  • 時間:1958年
高音馬頭琴,木面馬頭琴,中音馬頭琴,膜板馬頭琴,木面中音馬頭琴,

高音馬頭琴

1958年—1961年,內蒙古歌舞團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與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樂器製作技師張純華等人合作,對傳統的小馬頭琴進行改革。?
他們首先從拉弦樂器的共性出發,對共鳴箱、琴弦和琴弓等部件進行了多方面的試驗研究。琴箱蒙面試驗過蒙羊皮、牛皮、驢皮、馬皮、蟒皮和薄木板等質料,琴弦試用過馬尾弦、金屬弦和尼龍弦等質料。最後改革製成高音馬頭琴,全長86厘米,共鳴箱適當擴大,箱內設有音梁和音柱,選用透明牛皮蒙面,張以兩束尼龍絲弦。琴弓製作借鑑提琴弓的工藝,使彈性增強。琴的音量較大,反四度定弦為d1、a,音域a—a3。它既保持了傳統馬頭琴原有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
桑都仍認為,這種改革馬頭琴基本是成功的,它使馬頭琴演奏藝術向專業化方面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1965年,這項成果經中國音協、中央民族樂團等有關方面專家學者的鑑定,得到一致的肯定和好評,並指出尚存不足之處,如反應不夠靈敏,發音不夠清晰、雜音明顯等。 ?

木面馬頭琴

1963年,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與北京樂器廠大提琴製作師周建雄合作,在傳統大馬頭琴的基礎上,參照現代提琴的結構和形式,改革製成木面中馬頭琴和大馬頭琴。相當於西洋拉弦樂器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共鳴箱呈正梯形,正、背兩面都不蒙皮膜而蒙以薄木板,完全和提琴用材一樣,面板使用魚鱗松(白松)、背板用色木。在面板的邊緣,用黑白相間的細木條鑲嵌出各種圖案或紋飾,在面板和側板上,開列有對稱的音孔,都富有蒙古民族色彩。琴桿正面設定有按弦指板,張有四條金屬琴弦,分別採用大提琴弓和低音提琴弓。其演奏姿勢、方法和定弦,均與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相同。使馬頭琴成為一種既有高音又有低音的拉弦樂器。充實了我國民族樂隊的配器,擴大了拉弦樂器聲部,特別是增強了低音部的音量。?
這兩種木面馬頭琴,因設計上過於追求提琴面板那樣的弧度,而沒有全面考慮馬頭琴的構造,致使音色渾厚不足、單薄有餘,雖然也曾有人使用,但未能推廣和普及。遺憾的是,我國優秀的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尚未完成改革馬頭琴的歷史使命,就在動亂的1967年與世長辭了。?

中音馬頭琴

1964年3月,我國第一支中音馬頭琴改革製成,它是由內蒙古軍區文工團設計,呼和浩特民族樂器廠製作的。外形式樣和結構均與高音馬頭琴相同,加長了琴桿,擴大了共鳴箱。琴體全長99厘米、琴頭長26厘米、琴桿長41厘米、琴箱長32厘米、底寬26.5厘米。琴箱由四塊框板構成,正面蒙以驢皮,背面膠以薄木板,背板裡面粘有低音梁,側板上開有雲朵狀出音孔,琴箱中支有木製音柱。使用馬尾弓在弦外拉奏,音響較渾厚。?
20世紀70年代中期,停頓了近十年的馬頭琴改革工作,又迎來了一個春天。1974年底至1975年初,桑都仍的學生齊·寶力高與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合作,根據桑都仍老師改 革馬頭琴的經驗和他自己在演奏中的實際需要,提出了琴箱改用蟒皮蒙面的構想。經過試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與牛皮相比,蟒皮的防潮性能比較好,發音也靈敏,音色清澈而渾厚。?
他們改革製成的中音馬頭琴,全長100厘米,琴體用色木製作,擴大了共鳴箱,正面蒙以蟒皮,側板上開有音孔,張兩束尼龍弦,琴弓採用富有彈性的提琴弓,音域達到三個八度。使馬頭琴的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馬頭琴的演奏藝術也相應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980年,這種中音馬頭琴曾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亮相,用它獨奏的《四季》、《青松》受到歡迎和好評。但仍存在連陰天塌皮落調、尼龍弦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以及雜音等問題。?

膜板馬頭琴

70年代,吉林省歌舞團周潤林等人,依據桑都仍的改革經驗,研製出膜板結合式馬頭琴。 ?
琴體保持了傳統外形,全長128厘米。在共鳴箱木製面板的中央開有橢圓形洞框,其上蒙以蟒皮為膜面,琴箱內支有音柱,嘗試著為馬頭琴增設了弧面指板,改兩弦為三條金屬弦。按四、五度關係定弦為A、d、a,音域A—c2。採用壓弦奏法。經哲里木盟歌舞團試用,音響效果良好。既可演奏緩慢悠揚的曲調,也可演奏快速活潑的旋律。它不僅保持了皮膜發音的特點,還發揮了木質面板的作用,消除了皮膜產生的雜音,使音量明顯增大,音色優美而剛健。?

木面中音馬頭琴

20世紀80年代,馬頭琴演奏家達日瑪、烏紅星與馬頭琴製作技師李福明、周印等人合作,進行了對魚鱗松面板和金屬琴弦的試驗。他們首先根據皮革膜面的振動幅度,相應地調整了木製面板的厚度分布,使研製的木面中音馬頭琴,既保持了傳統音色特點,又徹底解決了皮面琴的塌皮落調問題。?
這種木面中音馬頭琴,共鳴箱呈正梯形,四角微圓。琴箱長33厘米、上寬19厘米、下寬28厘米、厚7厘米,面板弧高1.5厘米、背板弧高1.3厘米,面板中部偏上置琴馬,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奔馬形音孔。有效弦長(山口至琴馬)50厘米、山口高2厘米、琴馬高2.6厘米。金屬琴弦是在原大提琴弦的基礎上,再增加多根裸體細鋼絲,經多股合繩成為核心弦後,再外纏一層壓扁的合金鋁絲而成。這種金屬纏弦,既保持了馬頭琴固有的渾厚音色,又解決了原來琴弦的跑弦和雜音問題。?
1984年6月,這項成果經北京全國樂器質量檢測中心技術鑑定認為:材質優良,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具有民族特色;發音靈敏,音色高音清脆、結實,中音純淨、柔和,低音渾厚。木面中音馬頭琴獲1988年呼和浩特市科技成果一等獎、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三等獎。有關樂器專家學者認為:這種馬頭琴適於獨奏、合奏或伴奏。發音集中、穿透力強、音量大,保持了民間馬頭琴的演奏方法和獨特音色,並提高了藝術表現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