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是2017年中國計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
  • 作者:劉偉,張輝
  • 出版社:中國計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2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820548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從中國特色的結構轉型角度著眼,充分審視了“新常態”背景之下,中國巨觀經濟發展狀況,並從多個角度對產業轉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和整理。從邏輯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針對以下主題進行層層遞進式的探討:首先,在經濟轉軌背景下,我國應有什麼樣的結構轉型的範式;接著,結構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樣的體制保障,探討了體制改革的本身的多元性和複雜性;*後,如何圍繞未來轉型的兩大著力點——研發和融資——不斷發力,推動轉型。為了回答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從產業結構轉型、非市場化因素以及研發與創新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首先,基於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的特徵事實與理論機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分析了產業結構轉型對經濟成長的作用,以及未來我國結構轉型的發展方向。重點從非市場因素討論了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的教育結構、信息不對稱、金融結構以及發展戰略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勞動力遷移與區域收入收斂的影響機制及作用大小。此外,我們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詳細研究了中國產業結構的特徵以及國外結構轉型的經驗教訓。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著重關注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的影響,以及金融結構對我國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以尋找*適合的政府補貼區間和適宜的金融結構,促進我國的企業研發和創新,為經濟成長提供技術保障和知識支撐,儘快完成工業化,實現我國的工業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智慧型密集型的轉型升級。
  *後,我們探討新常態下如何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命題提出的背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怎樣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工具和體系有怎樣的特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怎樣的制度創新等問題,即在新的起點上的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性的機遇的同時,面臨深刻的挑戰。
  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成長》的末尾,本書將站在更為巨觀的高度,將中國的經濟模組嵌入互相聯動的統一體系中去,並從產業平衡、價值循環等角度提出協調發展策略,以期實現中國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的增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成長
二、中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比較
三、當前中國經濟成長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第二章 我國產業結構現狀、國際比較及目標趨勢
一、我國產業結構現狀評估
二、我國產業結構現狀的國際比較
三、新產業崛起與經濟成長新動能形成——基於投入產出表分析
四、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目標趨勢
第三章 經濟成長與結構轉型的特徵事實、理論機制與啟示
一、引言
二、經濟成長與結構轉型的理論爭論
三、經濟成長與結構轉型的多國特徵事實
四、經濟成長與結構轉型的三種理論機制
五、結論及啟示
第四章 中國工業與農業發展的相互作用的實證研究
一、前言
二、工業與農業的相互作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
三、模型的估計結果與實證分析
四、結論
第五章 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下的產業驅動機制
一、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
二、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中的主導產業群演進
三、產業部門間要素流動機制的模擬
四、驅動機制與增長路徑
五、結論
第六章 高等教育改革與產業結構轉型的實證研究
一、引言
二、文獻回顧
三、數據來源、變數選取與描述性統計
四、不同教育類型的畢業生數與產業結構數量及質量的模型構建
五、不同教育類型的畢業生數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六、結論
第七章 信息不對稱、先驅與城鄉勞動力轉移
一、引言
二、文獻綜述
三、先驅效應的理論假說與實證策略
四、數據與變數定義
五、先驅效應的實證結果及其異質性分析
六、穩健性檢驗
七、結論
第八章 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作用的地區差異分析
一、引言
二、我國東、中、西部差異的比較分析
三、指標選取、數據說明與實證策略
四、金融對產業結構最佳化影響的實證分析
五、影響路徑分析
六、結論
第九章 金融結構對技術創新的門檻效應分析
第十章 政府補貼是否能有效促進企業研發投入
第十一章 製造業優先發展戰略、產業驅動與區域收入收斂
第十二章 基於國際視角的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特徵
第十三章 國際視野下的我國產業結構改革的推進戰略
第十四章 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十五章 協調發展新理念,經濟結構合理髮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