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因素研究

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因素研究是劉士寧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劉士寧著
導師
徐長生指導
學科專業
西方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經濟周期波動 經濟周期分析 社會總供給 社會總需求
館藏號
F120.2
館藏目錄
2009\F120.2\1

中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周期性波動和不穩定的難題。本文試圖研究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徵,分析其波動的原因及其影響,這對於我們認識新形勢下我國經濟波動的客觀規律,把握我國經濟運行的發展態勢,適時適度地採取巨觀調控措施,保持國民經濟高速持續、協調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運用基於譜分析的CF濾波法,對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進行了測定和階段劃分。在1978~2005年間,我國經濟共經歷了5個階段,分別是1978~1982, 1983~1986,1987~1991,1992~2002,2003~2005。我國經濟目前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擴張階段。在此基礎上,利用統計方法和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方法,對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總體特徵和結構特徵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總體上,我國經濟成長表現出“穩定性增強、波動性降低、周期長度逐漸拉長”的特徵,經濟周期波動已由過去“大起大落”的不穩定局面,轉向“高位—平緩”的較穩定局面。從結構特徵看,第二產業、東部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整體波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量。 本文分別從總需求、總供給和國際衝擊三個角度,運用多種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改革以來引起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衝擊因素,以及這些衝擊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在總需求的三大構成要素中,投資波動是引起我國巨觀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在總供給的決定要素中,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衝擊對產出波動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其中,資本對產出波動的影響和貢獻更大,說明改革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和波動主要還是依靠資本積累的作用,經濟成長方式仍是“粗放型”的。 體制變革是中國經濟經歷的影響最深遠的整體性、持久性的因素。制度(體制)創新是1994年以來我國經濟波動性降低的主要原因。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和轉型,中國與世界及主要貿易國的經濟周期波動同步性逐漸加強。在未來更加開放的經濟中,曲外貿、外資傳導的國際外部衝擊應給予更多關注。此外,在我國經濟波動的歷程中,政策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經過幾輪政策組合的實踐,我國巨觀調控日趨成熟。我國的財政政策具有“穩定器”功能,有利於減緩經濟周期波動。貨幣政策表現出對經濟周期影響的非對稱性,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實際產出具有顯著的降低作用,強於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於產出的促進作用。從經濟政策對巨觀經濟波動的衝擊和貢獻來看,貨幣政策更易引起經濟的波動,因此對於貨幣政策的使用要尤為謹慎。而在財政政策方面,未來應不斷完善稅收制度,更有效地發揮稅收調節的作用。 總之,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需求衝擊的短期效應更明顯,而總供給衝擊的影響更具長期性。另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使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愈趨緊密,未來對國際衝擊應給予更多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