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的力量

《改變中國的力量》之改革常新篇是一個關於歷史的短視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變中國的力量
  • 屬性:短視頻
視頻簡介,相關採訪,

視頻簡介

歷史中有屬於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恆。40多年風雷激盪的偉大變革,9年來波瀾壯闊的大步前行,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將觸摸到怎樣的永恆?就讓我們在億萬人民的實踐中,去尋找中國改革開放的密碼。
崇州,四川省的一個縣級市,毗鄰省會成都。與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崇州農村土地拋荒嚴重。

相關採訪

【採訪:同濟大學教授 程國強】
所以有人講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叫“七零三八六一部隊”。“七零”指的是老齡化的人口。現在基本上是八零後不會種地,九零後不想種地,零零後是不談種地,那就是說誰來種地的問題。
“誰來種地”“誰來經營”“誰來服務”?泥土裡發出一連串亟待求解的深層問號。
【同期聲:四川省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 王伶俐】
再補一下,空的地方再補一下。
我叫王伶俐,現在想起當時那個決定,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同大多數農村的孩子一樣,自從考進大學,王伶俐就想一輩子留在城市,但畢業時,她卻突然放棄了留在成都的機會,回到了家鄉。
【採訪:四川省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 王伶俐】
因為我爸爸他也一直鼓勵我,一直跟我說,他說你回來,這個(共營制)很有前途。
王伶俐父親認為“有前途”的事情,就是當時推行的農業共營制。
【採訪:同濟大學教授 程國強】
它的核心就是由農戶控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加上農業職業經理人,再加上農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這三個主體來共同經營農業。
把各家各戶的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規模化生產,這就是“農業共營制”,是崇州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一項大膽創新。
然而,開始時困難重重,2010年第一家合作社成立,只有30家農戶入社。更多的人在觀望,怕土地承包政策會變,又擔心合作社缺乏發展資金,沒有前途。
激活土地這一重要生產要素,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
2014年1月,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形成土地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分置並行。
這一新的制度設計,被稱作“三權分置”,是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蔡昉】
這個改革是很了不起的,因為我們可以把它和改革開放之初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提出相提並論。
【採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葉興慶】
三權分置是把承包戶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他可以放心地把土地流轉出去,流轉給專業的經營者,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這當然也就促進了我們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
這是中國農業經營方式的歷史性轉變。
如今,崇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發展到246家,入社農戶總人口超過26萬,占全市農業人口的70%。與此同時,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農村金融等服務體系相繼搭建,有力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合作社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返回家鄉的王伶俐被聘為一家合作社的經理,負責1000多畝土地和一家糧食烘乾中心的生產經營。
【採訪:四川省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 王伶俐】
我父親就只是種莊稼,就是永遠在第一產業上。現在我們合作社,在慢慢朝二三產業發展。我們也是在通過微信上,我們也用微信平台,來銷售我們的大米。
在崇州,有近2000名像王伶俐這樣的職業經理人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給農業生產經營帶來新觀念、新思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
【同期聲】
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
廣東深圳。蓮花山頂。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8日種下的高山榕,如今亭亭如蓋,鬱鬱蔥蔥。
安徽鳳陽。小崗村。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25日走進“當年農家”院落,大包乾契約上18戶村民當初按下的紅手印,依舊清晰可辨,隱隱生光。
一棵樹,一紙印信,更像是一則啟示,一篇宣言。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魯迅先生的這段話,強調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4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我們只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同期聲】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的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的奇蹟!
【同期聲:大開河村黨支部書記 華紅林】
你看這個稍微大一點,這個肥得用足一點……
因為咖啡,祖祖輩輩刨地種苞谷的大開河村人,幾乎人人都成了咖農。
【採訪:大開河村黨支部書記 華紅林】
在宣傳種植的時候老百姓沒有種,我們就要村組、幹部、黨員帶頭種。
通過種植這種經濟作物,他們很快嘗到了甜頭,早在2005年,全村240多戶,差不多家家蓋起了新樓。
然而,國際咖啡價格時漲時跌,他們的訂單又大多來自國際大公司,加上咖農們根本沒有議價能力,僅靠售賣咖啡豆,不僅附加值低,而且收入很不穩定,一路走來,他們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大學畢業原本在城裡工作的華潤梅,心中始終盤桓著家鄉那漫山遍野的咖啡。她和她的夥伴們,發現了他們父輩所沒有看到的咖啡的價值。
受過良好教育的“咖二代”,他們的陸續回鄉,讓村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採訪:華潤梅】
光賣咖啡豆的話,其實還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跟我父親他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做到精深加工,才能提升自己產品的一個附加值,所以我必須回來,要跟他們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梅子建起了咖啡加工廠,鄉親們從此再也不是簡單地售賣原料了。
在梅子的帶動下,這撥年輕的“大學生咖農”,通過社交網路與市場交流,在加工方式上不斷探索、創新,使普洱精品咖啡受到廣泛追捧。
2018年,華潤梅接到一筆20噸的精品豆訂單,每公斤售價是國際公司在當地收購價的3倍多。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全村人均年純收入仍達到了3萬多元……
因為梅子們的回歸,普洱大山裡的咖啡故事,迎來了新一代主人公;大開河村的全面振興,開始了嶄新的傳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