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書院興學堂,清末興辦新式學校的舉措。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頒《改書院興學校諭》,詔令籌辦高、中、小各級學校,各地舊有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和西學的學校。“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郡城書院為中等學,州縣書院為國小”,均仿京師大學堂章程辦理。後因政變,慈禧太后命各書院照舊辦理,停廢學堂。1901年行“新政”再頒此諭,令各省府州縣書院改為各級學堂。各省相繼實行。書院改學堂的大量實現是在1905年詔令廢科舉之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書院興學堂
- 屬性:清末興辦的新式學校
改書院興學堂,清末興辦新式學校的舉措。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頒《改書院興學校諭》,詔令籌辦高、中、小各級學校,各地舊有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和西學的學校。“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郡城書院為中等學,州縣書院為國小”,均仿京師大學堂章程辦理。後因政變,慈禧太后命各書院照舊辦理,停廢學堂。1901年行“新政”再頒此諭,令各省府州縣書院改為各級學堂。各省相繼實行。書院改學堂的大量實現是在1905年詔令廢科舉之後。
改書院興學堂,清末興辦新式學校的舉措。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頒《改書院興學校諭》,詔令籌辦高、中、小各級學校,各地舊有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和西學的學校。“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郡城書院為中等學,州縣書院為...
鳳儀書院位於安順城西蓮社街(今獅子林),清道光年間知府朱德璲首建,歷經清道光、同治、光緒多朝,俱為科舉時代安順學子讀書、講習之所。清光緒變法,停科舉、改書院、興學堂,安順知府瞿鴻錫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將鳳儀書院改設為“安順府立兩等國小堂”(同時改設的“安順府立中學堂”試辦未及一年即停止...
張之洞改書院、興學堂、倡遊學,使包括漢口在內的武漢三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傳統的書院教學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制,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在興辦新式學堂方面,其創辦的算學學堂(1891)、礦務學堂(1892...
榕江書院 榕江書院創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由知縣張熏購買貢生許之翰的別墅地9.5畝及房屋18間,經改建而成。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縣劉業勤在院後空埕建奎光樓,有上下廳房14間及兩旁房屋6間,改稱榕江書院。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榕江書院於光緒三十年,改稱榕江學堂。這四大書院的建設過程中,可...
謝肇泂復更書院名為“重華書院”。後歷經三次擴建,使整個書院的形貌煥然一新,此後的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各朝,重華書院雖然修葺不斷,但基本上保持了乾隆年間修時的規模和格局。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五月,清光緒帝諭示各省府廳州縣改書院設學堂。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浪潮中,書院先後改為中學堂、國小堂或...
書院初由山長賀瑞麟主講,不延別師。專修洛閩義理之學,不以時文為務。清末時聲譽頗高。關中名儒牛兆濂(藍田人,人稱“牛才子”)曾一度主講正誼,書院一直辦至1948年,曾刊印《清麓叢書》,行銷省內外;藏書洞藏書約萬餘卷。正誼書院為民間書院。來院學習者,食用自備。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後,大部書院改為...
修復後的松林書院,雕樑畫棟古柏競翠,更顯莊重典雅。植根於我國傳統儒學的這所老校,形成了治學嚴謹、刻苦勤奮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又不乏開拓創新的良好校風。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七(1901)年,清廷諭令“各省、府、州、縣,大國小堂一律改為高等、中等、國小堂……”於是,廢科舉,興學堂,厲行新政的變革,在舉國...
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榕江書院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稱榕江學堂,分設榕江高等國小堂及榕江師範。高等國小學制八年,前六年讀基礎科目,後兩年讀專修科目。課程有國文、修養、社會、自然、史地、化學、幾何、三角、代數及軍事等。招收青年學生,畢業後可考大學堂(高等學校)。民國3年(1914年)秋,改為...
明清時期,戶縣除官方所設縣學、書院外,鄉間普遍設社學,明萬曆年間有社學54處,清代更是私塾遍布城鄉。明清時期全縣中進士(文科)者37人,中舉(文科)者197名。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戶縣改明道書院為明道學堂,繼而改稱縣立高等國小堂,始設自然科學課程。光緒三十二年(1906)文義村私立自強學堂成立。民國初年...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仍主持江安龍門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書院為學堂,續任堂長(即校長)。天錫倡議,“既興學堂,謀求革新,挽國勢之危急,如仍用以前方法,直等於緣木求魚耳”。力主厚其基礎,增其眼界,將學習課目定為經、史、政治、地理四科。經以《公羊》、史以《通鑑》,地理以中外有...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吳永與邑紳士江慎中、周廷勱、梁宗矩、李維寅、李崧年等籌備建立學堂,將高文書院改制為高郡中學堂,逐漸接近近代的學府建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郡中學堂於3月15日正式開學。這是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運動中較早湧現出來的新學制學校。宣統三年(1911年),當地政府...
用以作學堂名稱,其辦學宗旨可見。是年教忠學堂成立,丁仁長為首任監督。是年並繼姚文焯之後,兼兩廣大學堂監督。光緒二十九年應元書院、菊坡精舍同廢,院舍合併改辦為廣東存古學堂,丁仁長受聘為首任監督,分科教授,成就甚眾。當時省內盜風素盛,殃及民眾,官吏不能捕捉,丁便請求當局在省城設團保總局,實行...
許多有識之士呼籲廢科舉,興學堂,以教育強國。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制定近代教育體制,漢陽各書院紛紛改制為新式學堂。晴川書院改制為“漢陽中學前堂”,與鳳山書院改制的“漢陽中學後堂”共有男生300餘人。學堂學制初訂四年,後改為五年,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開設課程。...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在此背景下,地方一些開明紳士踴躍興學,將書院改為學堂。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敦善書院改名為“北鹺中學堂”。1914年(民國3年)撤州建縣,縣治所板浦。灌雲縣第一高等國小在板浦大寺巷國清禪寺原址上創立。1924年(民國13年)經省批准,在灌雲縣第一高小的基礎上創建了灌雲縣立初級中學...
光緒二十八年 (1902),甘肅各地改書院為學堂;三十一年(1905),下詔停科舉,興學堂,士大夫都對此迭出怨言,而張卻認為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之舉,鼓勵轉入新式學堂的諸生去“讀有用書以自振”,希望他們認真研究“韜略之用”,“械器之精,天算輿地之奧密,而深博殊方絕域聲音文字”。學成之後,服務於桑梓,...
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鄉後,主教道南書院,編纂《御篡通鑑綱目測義》,著有《雙柏廬文集》。從北宋至清末,道南書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歷史中,以講壇和書齋為陣地,以思想和文字為手段,在南雄傳承中華文明、播灑儒家文化,並在弘揚南雄地方文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道南書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閻佐堯,字子服,湖南長沙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西鄉知縣。時清政府迫施新政,明令廢科舉、興學堂。人物簡介 佐堯思想新進,趁此時機,於光緒三十一年,就西門內豐寧書院舊址,籌款買地,創建高等國小堂。建教室、禮堂、宿舍等65間及藏書樓1座,操場1處。當年招收高小、師範傳習所學生各1班。復通令各地,...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Chongqing No. 7 High School),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重慶市首批市級、國家級示範高中創建學校、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學校創建於1758年(清乾隆23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名為東川書院,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0年)廢書院,興學堂,東川書院改名為重慶...
“廢科舉、興學堂”,維新變法呼聲日高。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頒布新學制,令全國廢除科舉制度,改舊儒學書院為學堂,廢讀四書五經,停習八股文體,中學西學並重。是年,省督學沈衡改宏道書院為宏道高等學堂,並味經、崇實兩書院(均屬涇陽)書籍、款項。宣統初,提學司余坤,改為宏道中等學堂,邑人胡均、...
《譚嗣同與維新派師友》是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平一。《譚嗣同與維新派師友》包括三編:譚嗣同的家世生平及思想特色、譚嗣同與湘省維新派師友、譚嗣同與外省維新派師友。附編:譚嗣同其他師友簡介。光緒二十七年,清廷下詔全國教育改制,廢書院、興學堂,延續千年之久、遍布全國各地的書院制度被廢除,而其中...
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太常博士周堯卿(今江永縣粗石江鎮人,周敦頤之堂叔)首倡募行捐資,擴建館舍,桃川書館改為“桃川書院”,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清光緒末年,廢科舉,興學堂, 改桃溪書院為“桃溪高等國小堂”。民國初,改名為“永明縣桃溪高等國小校”,1937年改名“永明縣第六高級國小”,...
少年時就讀於保定蓮池書院。1898年,考入京師大學堂,後於1901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留日期間,谷鐘秀結識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加入中國同盟會。1902年,在“廢科舉、興學堂”的維新思潮影響下,定州知州王忠蔭接受州紳王振堯、谷鐘秀和定武書院紳董王延倫、王維新等人建議,改“定武書院”為“定武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範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
恩貢、歲貢、中鄉試、入翰林院、任縣知事等人物。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廷下令各省籌設學堂,與科舉並存。一些布依族地區將書院改設學堂,但仍以教授經史詩文為主。三十一年,廢科舉,興學堂,布依族地區的府、州、縣,紛紛將書院改辦官立高等或兩等國小堂,除講經讀經外,開設修身、國文、算術、歷史、...
紀公有善政,重教化,興學堂,勸農耕,賑災民,使柳州千里成一方樂土。陳紀因政績升遷武功大夫,與宋景和出使金國, 使金國不敢南侵。後勞累成疾,卒於仕,柳州百姓得知,立祠祀之。鹹淳二年(1226年),南宋度宗賜移柳州祠於東山之陽。柳州祠於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由吏部員外郎陳彬主持重修;嘉靖十五年...
光緒二十八年(1902),繼良按清廷廢書院、興學堂之諭令,改麗正書院為金華中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海福接任金華知府。至後,金華府志、縣誌及各種史料上也再無關於金華知府繼良的任何記載。從金華市市志辦歷代金華知府履歷表中查證繼良曾二次任金華知府。清代官員任職期限有三年一任說,也有四年一任之說...
明嘉靖四年(1525年),歷城知縣周居岐在境內創辦白鶴書院。1906年前,私塾盛行。清末民初,廢私塾興學堂。1928年,白鶴莊設有省立高中文科班。1929年,山東省濟南鄉村師範在白鶴莊成立。1946年,傅立平等人在大楊莊創辦私立芹香初級中學。 解放前夕,境內有國小12處,教學班81個,在校學生2879人,教職工116人。建國...
光緒元年(1875),飭令肅卅兵備道副使史念祖、知州楊大年在舊址重建書院。除肅卅紳耆、庶民百姓捐款一萬三千多串(銅錢),其餘部分均有左公籌集。光緒四年春動工,至光緒六年冬完成。名為“肅州學宮”。光緒七年改學宮為舉院,從此開聞鄉試,就地取士。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但此處仍稱舉院、學宮。(二)民國...
後在成都存古學堂教經學,繼任四川國學院院長。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學傳被四川省學務處委為溫江學務總理,掌管全縣學務。乃將萬春書院改為師範傳習所,培養初等國小師資,並親自教授修身、講經、歷史、地理、格致等科。次年,師範傳習所改為溫江高等國小堂,學傳兼任該校監督(校長)。在管理...
前身“榕江書院”,創立於清乾隆8年10月22日(公元1743年12月7日),已有兩百多年的辦學歷史。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榕江書院於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為“榕江高等國小堂”。1925年改為三年制初級中學,換名為“揭陽縣立中學”,1992年5月,揭陽撤縣建市,一中成為市直屬中學,改稱“揭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