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後期使用的一種陶瓷燒制工藝。其過程是以泥柄為底,把一個瓷泥作成的斷面呈“L”形的圈,套在碗坯的芒口上;再把圈與碗坯翻轉過來,覆放在泥餅上。就這樣一圈一碗地覆蓋,把三十二個左右的圈與碗依次套上,然後把圓心下凹的耐火泥餅翻轉過來,覆蓋在最後的一圈上,組成一個上下直徑一致的圓柱體;再以稀薄的耐火泥漿塗抹在外壁,以連線墊圈,密封空隙,便可迭裝入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圈迭燒
- 外文名:Branch ring
- 屬性:冶金術語
- 相關:泥餅
- 分類:燒制工藝
簡介,支釘迭燒,刮釉疊燒,相關研究,
簡介
支釘迭燒
支釘迭燒,五代時期流行的一種陶瓷燒制工藝。
這種方法雖然能利用窯室的空間多燒規格相同的產品,但存在缺陷,如由於沒有把火焰與製品分開,容易因粘渣而造成較多的廢品;同時支釘破壞了器皿內底的釉面,影響了產品的外觀。此外,堆迭的數量對窯室高空利用不夠,也使燃料的消耗大為增加。
刮釉疊燒
可分為:(1)支釘疊燒,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疊燒,如定窯。(3)重合疊燒或刮釉疊燒,即在器物內心(以盤碗為多)颳去一圈釉,然後將疊燒器物底足(無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層重疊,金代產品盛行此法。
它的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缺點是器物內量一圈無釉。
唐代瓷窯。在今山西省渾源縣,故名。明《大明一統志》記載渾源產瓷器。清乾隆《渾源州志》又有“天贊初與王郁略地燕趙破磁窯鎮”語,知在五代後梁時渾源已有磁窯鎮地名。
經實地考察,渾源窯當建於唐代,終於元代,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等品種。金元時期窯廠擴大,品種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與劃花,有盤、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為雁北地區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區也屬少見。產品以白瓷為主,有許多外施黑褐釉、里為白釉的碗;此外還燒制黃褐釉席紋小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