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夢裡相聚,總有千言萬語,剛要一吐衷情,夢卻醒了。來到你的梳妝檯前,菱花鏡中仿佛依稀又看見你對鏡描眉的樣子。多懊悔呵,這么美麗的一張容顏,為何從前沒有看了又看,仔仔細細,這個相愛的一個人兒,為何從前沒有疼了又疼,分外珍惜。你的首飾還在,我的愛戀還在,人,卻無處相依。蠟燭啊,也思念你流下了眼淚,到天明,點點滴滴。
點評
詩人說: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思念若蔓上春草,風中秋葉,隨處搖曳世間每個角落,沒有原因,沒有方向,無邊無垠,無法可襲。
容若的一場春夢,夢醒時哀傷碎了一地。於他而言,夢,是無邊的幸福,醒,是滿懷的痛苦。悼亡的詩詞,不需要雕飾的辭藻,不需要華麗的章句,隻言片語,早已淚流了滿面。“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伊人舊物,往昔華年,若那青銅菱花鏡是一條時光的隧道,映入其中,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天下有情人,若你們相愛,卻無法在一起,不妨現在就大聲告訴他(她),我日夜都在想你;若你們有幸相守相攜,求你們彼此好好珍惜,莫待人去樓空時,卻那樣地一聲嘆息:方悔從前真草草,當時只道是尋常……
作者
納蘭性德(1655年農曆臘月十二、陽曆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
滿洲正黃旗人,清朝
政治人物、詞人、學者。
納喇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原名
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
胤礽,於是改回成德。
順治十一年生,死於
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他是
康熙十五年
進士,為
武英殿大學士
明珠長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基本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