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攤破浣溪沙
寂寂雲堂斗帳閒,爐香消盡爇沈煙。烘卻布衾圖睡暖,轉生寒。
霏霏細雨穿窗濕,颯颯西風透枕珊。此際道心禁不得,故思凡。
作品鑑賞
陳妙常,也許是故事中的人物,這詞出於雜劇《張於湖誤宿女貞觀》,而今有京劇《趕潘》,說的即是陳妙常逃出尼姑庵下山追趕他意中人潘必正的故事。然而這闋假託她寫的詞,卻真是妙品。它把一個青春女尼思春的心,通過對典型環境的描寫,栩栩如生地托在了讀者的眼前。用現在的話說,這真是絕妙的“意識流”。
“寂寂雲堂斗帳閒”,以“雲”字形容居室,多指僧道或隱者所居之處,以其若仙之意。這裡“雲堂”自是指妙常所在之庵堂。“寂寂雲堂”,是說眾香客都已散盡了。於是雲堂里這才顯得是這般寂靜。最妙在“斗帳閒”三字,“斗帳”是如斗狀的小帳,這裡指的是佛龕上的帳子。“斗帳閒”,是說甚至連香客們燒的香也已成為了灰燼。燭滅煙燼,佛龕的帳前也冷落了。它妙在不止進一步寫出了“寂寂”,寂而又寂,更是人物心理的一種暗示。其實,這一種“寂寂”的感覺,正是從人物的內心感覺到的。到了這般田地,說明雲堂時間已是很晚了。而這位年輕的女尼,她的思緒也從念佛、敲磬和香客們的周旋中漸漸地冷落了下來。——都消散了,偌大的佛堂就只剩下了她。於是,她感到了寂寞也伴同夜色向她襲來。這一句看似純客觀的白描,其實無一字不是心理的寫照。
“爐香消盡爇沈煙”,為了逃避這寂寞,她想到還是去睡了的好。回到房中,“爐香消盡”,原先燃著的沉香也燒燼了。於是,她再度點燃了沉香爐去薰被子。憑這愛美之心,透出了人物的個性,可見她終不是一個心如古井的年事已高的尼姑,而是一個仍然心有所愛的少女。
“烘卻布衾圖睡暖”,她之所以要去點燃了沉香爐去薰被子的,原是為的希望能睡得溫暖而安穩。誰知睡在了這已烘得暖暖的床上也仍然睡不著。“轉生寒”,反而感到更冷了。這“轉”字寫一個過程。也不知道多久了,只覺著裹在身上的被子是越來越冷了。至於為什麼,留下了一個懸念。
詞是很講究過渡的。講究過渡得要似斷不斷。這裡以懸念為過度,將上闋提出的懸念,而以下闋來回答,這就很妙。他又妙在先不回答人物的感覺,卻指向了客觀的環境:“霏霏細雨穿窗濕,颯颯西風透枕珊”。原來細雨飄進了未曾關上的窗戶,因之西風也吹透了枕頭。古人有一種用玉、石膏或瓷做成的枕頭,故稱“珊”。珊者,晶瑩之謂也。“枕珊”,即是很晶瑩的枕頭。唯其是玉或瓷的,所以才可以吹透,難怪是這般冷。這蕭蕭風雨這樣攪人清睡,正說明了她擺不脫這寂寞的糾纏。要是這時有個人兒相互偎著,那是多好。她原是羞於啟齒的,卻不禁讓讀者於她探索的眼神里、於她那淒涼的感覺中讀到了。這正是她的“意識流”。
要說就說罷:“此際道心禁不得,故思凡。”平常禁錮著的向道之心,離開了雲堂,而於此淒清的雨夜,卻是怎么也禁不住了。也許是白天在雲堂里見過他,這才感到他去了,整個庵堂竟是這么寂寞。她只好承認:思凡了!
這闋詞的社會意義,就在於青春、幸福和美的追求,是用“道”所禁止不了的。
陳妙常的故事之所以傳唱至今,就在於她對於幸福與美的追求,是那樣奔放而大膽。作為封建社會的女子,思春認為是不道德的;而作為更多了一層清規的道姑,思春就簡直是大逆不道了。然而作為人文的終極關懷,作者卻讓陳妙常這樣一個受著重重限制的人物,敢於去衝破這些禁錮,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即令是個人的也具有反封建的意識。南宋距今近十個世紀了,這就足見這闋詞的意義。
作者簡介
陳妙常是南宋高宗時臨江青石鎮郊女貞庵中的尼姑。因陳妙常自幼體弱多病,父母將她捨入空門,削髮為尼,誦經禮佛。空門多暇。陳妙常好學不倦,她不但詩文俊雅,而且兼工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