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摘譯《攝影的樂趣》一書中70條創作技術實例,並介紹了這些攝影家各自的攝影創作經驗。
上世紀七十年代
開始愛好“攝影”,初入門時購了台
傻瓜相機。隨著日漸深入,不安於單純的拍攝,開始學沖洗放大。自己動手做了個印相葙,又用第一台傻瓜相機的鏡頭做了一台世界上最簡單的放大機,在僅能棲身的陋室中用床單圍出一角做暗室,家中廢棄的瓶瓶罐罐都派上用場,沒有上光機就貼在玻璃台板上。待家人睡後便開始黑暗的夜生活,經常通宵達旦而樂此不疲。那時購買相紙1盒12寸相紙差不多要我一個月工資。大幅照片捨不得放,都是裁開來用。後來到我結婚時又購買了一台海鷗4B相機,可以照12張和16張,我自製了一個底片框,原來16張就可以照32張„„那年代的“好色”者大多都是這樣玩。
上世紀八十年代
開始流行彩照。我不可能再蹲在暗室里自己動手,我也會在閒暇之時手持135型傻瓜相機,記錄下自己和親友們曾經留下的足跡。快門一按就交給圖片社,這樣玩感覺玩的成本聚增,而且樂趣不多,於是“色溫”驟降„„
二十一世紀
數位相機開始流行,它以輕巧、方便、畫質清晰和不用膠捲的特點深受攝影愛好者歡迎。該相機還有特點是拍好後可及時查看影像質量,不行可刪除重來一張。對於只是記錄美好瞬間,卡片機已基本能滿足需要。此時我的“色心”又騷動起來。
2001年開始學電腦,頓時感覺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2005年上了一台
數位相機(明基),我的房間成了數碼工作室,從按下快門到出片,完全由自己操縱,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的暗室中,曾經失去的感覺又找回來了。而且不必關在暗無天日的黑房中,又免卻沖洗印、烘乾之勞頓,也無須看圖片社之嘴臉。一般樣片打出來自我欣賞,得意之作再送出去精加工。若有瑕疵,自己便可診斷癥結出在何處。曾經有過的那份樂趣,那份快感照樣有,曾經沒有過的那份樂趣,那份快感也有了。
我認為當凡攝影愛好者,多為自娛自樂,少有以此為生存者,更難有經典傳世。錢多錢少,水平高低是一回事,能投入進去便是好事,能參與攝影的全過程,更是一大樂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攝影愛好者們選擇
單眼相機顯然是對攝影提出更高要求。單眼拍出的照片無論其清晰度還是在美感上是一般相機無法比擬的。在相機的高中低檔中其價格也相差甚遠。
拍照的快樂主要來源於體驗,也不需要太多的藝術天分,很容易上手,但要精通卻有點難,它需要不斷的思索和實踐。照相其實很簡單,只要選擇好目標,按下快門即可完成。但要用好單眼相機的各項功能也並非一天二天就能掌握,哪怕把說明書背下也未必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才能有所提高。
拍照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反應,既是感覺更是享受著快樂。
然而,令我納悶的是,好些朋友對前期器材投入非常慷慨,一顆
鏡頭動輒幾幹上萬,毫不心疼,可是對後期卻不在乎。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攝影器材固然重要,這是硬體。可何曾想過,真正的樂趣應該在軟體,在拍攝,在後期製作上。比如要拍攝一幅希望突出主提,讓背景模糊的照片,一般我們都是採取影響景深深度的辦法。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拍攝花,昆蟲等的照片中,將背景拍得很模糊。拍攝距離近,景深會變淺,拍攝距離遠,則相反,焦距長(
長焦),景深會變淺,焦距短(
廣角),則相反,所以使用廣角鏡頭進行拍攝時,比較容易對整幅圖像對焦,然而一般的數位相機確實難以達到這種效果,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軟體把照片進行
後期製作處理,同樣可以達到高級(單眼)相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