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話本

擬話本

話本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指的是宋元時代產生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大宋宣和遺事》等作品。它們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今則多指明代文人模擬宋元話本而寫的、供案頭閱讀的白話小說,多反映市民生活,表現市民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代表作品如馮夢龍《三言》中的一部分和凌濛初的《二拍》等。

簡介,區別,

簡介

話本】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是由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最早套用這一名稱﹐指的是宋元時代產生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和《大宋宣和遺事》等作品。它們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但與話本又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認為它們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學術著作套用擬話本這一名稱﹐專指明末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白話短篇小說﹐即魯迅稱之為“擬宋市人小說”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說﹐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鐘》﹑《石點頭》﹑《醉醒石》﹑《幻影》等。這表明擬話本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馮夢龍編選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寶庫。這三部小說集相繼輯成並刊刻於明代天啟年間。“三言”總收小說一百二十篇,每書四十卷,每卷一篇。這是馮夢龍從大量家藏古今通俗小說中“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精選出來的。約三分之一是宋元話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擬話本。
名詞解釋。擬話本(網路整理版)
明末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白話短篇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定義命名,認為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與話本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這種文學形式主要繁榮於宋朝。

區別

話本和擬話本,實際上就是白話短篇小說;不過,創作過程比起一般小說稍為複雜一些而已。話本這種體制,唐人講唱佛經故事,已開其端。兩宋以來,逐漸形成,逐漸發展。到了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進行創作的風氣頗盛,這類模擬的作品,人們稱它為擬話本。
話本和擬話本,都是在城市相當發達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產生的。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雖然後來遭受了元代的若干破壞和阻礙,但到明代,經過一段恢復時期,又繼續發展起來,趕上並超過了兩宋的水平,而逐步形成、達到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逐漸擴大的市民階層,在社會生活中日益占著重要的地位。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明顯的要求;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也必然會產生出各種適合他們要求的東西來滿足他們。——“說話”,就是在文化生活方面適應他們的要求的一種技藝。“說話”是一種民間技藝,唐代城市中已經流行,到宋代更為興盛。聽眾主要是市民;聽“說話”,是市民文化生活重要內容之一。“說話”技藝中,分為許多種“家數”(類別),而“小說”和“講史”,則占著其中主要的地位。“小說”所說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現實生活,也就是以市民本身或市民所熟悉的人物、事情為主的短篇故事。“講史”所說的則是歷史故事,是以歷史上或傳說中的帝王將相、英雄好漢之類的人物為主的長篇故事。這兩種“說話”,特別受到廣大市民民眾的愛好和歡迎,正好反映出市民階層要求從自己的角度來認識現實,認識歷史;特別是“小說”,正好反映出市民要求把自己階層正面或反面的人物通過文學作品表現出來,而加以欣賞、歌頌,或予以鞭箠、唾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