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曹丕芙蓉池上作》是元末明初袁凱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曹丕芙蓉池上作
- 出處:《海叟集》
- 作者:袁凱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體裁:古體詩
《擬曹丕芙蓉池上作》是元末明初袁凱創作的一首詩。
《擬曹丕芙蓉池上作》是元末明初袁凱創作的一首詩。1作品原文蔥蘢佳木陰,蕩漾綠水池。月出麗高城,流光溢前墀。芳草生路旁,馥郁隨風吹。臨軒酌芳醴,秉翰賦新詩。雖非賢主人,列坐皆瑰奇。而況同一心,相愛不復疑。君看隨陽鳥,洲渚亦...
此詩在遣詞造句上頗類似曹丕的游宴諸作,如“逍遙臨華池”、“綠竹夾清水”與曹詩《芙蓉池作》的“逍遙步西園”,“丹霞夾明月”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出色地模擬了曹詩藝術上“華麗壯大”(魯迅評曹丕語)的特色,而且極細膩傳神地模擬出曹詩慷慨悲涼的氣質,取得了神似的效果,可謂擬古詩中的上乘之作。作者...
《芙蓉池作》是魏文帝曹丕創作的一首五言詩。詩中描述了芙蓉池畔的優美夜景和作者的怡悅心情。此詩反映了當時詩風的某些重要變化:如寫景成份的增多,對仗句的使用,辭藻的華麗,景象的壯觀等。作品原文 芙蓉池作 乘輦夜行游,逍遙步西園。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驚風扶輪轂,飛鳥翔...
《曹丕集校注》是2009年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宏燦。內容簡介 本書即以張氏輯本為底本,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參伍勘證。凡引《三國志》及其注文,均從中華書局標點本。注釋本仍以...
《建安文學全書:曹丕集校注》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論曹丕(代序)詩集 黎陽作四首 芙蓉池作 寡婦詩 孟津 於譙作 短歌行 令詩 至廣陵於馬上作 飲馬長城窟行 於玄武陂作 夏日詩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於明津作詩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 代劉勛出妻王氏作 雜詩二首 詩 燕歌行二首 秋胡行 ...
《黎陽作二首》 《黎陽作》 《於譙作》 《孟津》 《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雜詩二首》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黎陽作》 《寡婦》 《令詩》 《於明津作》《失題》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夏日詩》 《遊獵詩》 《歌辭》 《董逃行》 《...
《曹丕詩全集》是一本圖書,作者是曹丕。《曹丕詩全集》短歌行秋胡行二首善哉行二首丹霞蔽日行煌煌京洛行釣竿行猛虎行善哉行善哉行折楊柳行燕歌行二首臨高台陌上桑秋胡行上留田行大牆上蒿行艷歌何嘗行月重輪行飲馬長城窟行董逃行折楊柳行黎陽作詩三首於譙作詩孟津詩芙蓉池作詩於玄武陂作詩廣陵於馬上作詩雜詩二首於明津...
芙蓉池作/曹丕 金谷詩序/石崇 思歸引序/石崇 蘭亭集序/王羲之 拾遺記/王嘉 蓬萊山/125 瀛洲/126 方丈山/125 歸園田居五首/陶潛 飲酒一首/陶潛 歸去來兮辭並序/陶潛 桃花源記/陶潛 山居賦/謝靈運 游南亭/謝靈運 過始寧墅/謝靈運 世說新語/劉義慶 簡文人華林園/155 竹林七賢/157 孫綽賦遂初/156 王子猷...
曹丕 芙蓉池上 曹植 遠遊篇 庾闡 衡山 孫綽 蘭亭集詩 陶淵明 游斜川 湛方生 帆入南湖 謝靈運 七里瀨 登池上樓 過白岸亭 登江中孤嶼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入彭蠡湖口 鮑照 登廬山二首(其一)行京口至竹里 日落望江贈苟丞 沈約 早發定山 江淹 望荊山 孔稚圭 游太平山 范雲 之零陵郡次新亭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
《早春病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早春病中 日日春風階下起,不吹光彩上寒株。師教絳服禳衰月,妻許青衣侍病夫。健羨人家多力子,祈求道士有神符。世間方法從誰問,臥處還看藥草圖。詞句注釋 ①光彩:光輝和色彩。三國魏曹丕《芙蓉池作》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唐韓愈《謁...
”④三國魏·曹丕《芙蓉池作》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⑤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①《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簪珥光采,袿裳鮮明。”②《老殘遊記》第二回:“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三國·魏·曹丕《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唐·姚合《莊居野行》詩:“我倉常空虛,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劉紹棠《花街》三:“蓑嫂心滿意足,象嫁了個上天下界的星宿。”2、古人觀念中的天地主宰者,自然(道)的實體代表,依自然(道)行事,不可無法無天。《書·泰...
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的彩霞。定義 1939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並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誌。自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地形”這一地貌名詞以來,學者們多關注其岩石特徵、地質構造、地貌形態等方面的研究,...
芙蓉池作三國魏·曹丕 游斜川東晉·陶淵明 涉湖詩東晉·李顒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南朝宋·謝靈運 石門岩上宿南朝宋·謝靈運 過白岸亭南朝宋·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南朝宋·謝靈運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南朝齊·謝胱 游東田南朝齊·謝胱 游太平山南朝齊·孔稚矽 早發定山南朝梁·沈約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 ...
白居易《新樂府序》稱新樂府詩“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溫庭筠《榜國子監》稱進士所納詩篇“聲詞激切,曲備風謠”,便指明了這些作品“擬歌詞”的性質。至於他們在實際上能否用於歌唱,則是另一碼事了。七言歌行名作 《燕歌行》作者: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
◎曹丕 短歌行 秋胡行二首 其一 其二 善哉行二首 其一 其二 丹霞蔽日行 煌煌京洛行 釣竿行 十五 善哉行 折楊柳行 燕歌行二首 其一 其二 臨高台 陌上桑 秋胡行 上留田行 大牆上蒿行 艷歌何嘗行 月重輪行 飲馬長城窟行 黎陽作四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於譙作 孟津 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雜詩...
漢·蔡琰《悲憤詩》:“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三國 魏 曹丕《丹霞蔽日行》:“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宋·劉過《八聲甘州·送湖北招撫吳獵》詞:“望中原驅馳去也,擁十州,牙纛正翩翩。”明·李夢陽《士兵行》:“彭湖翩翩飄白旟,輕舸蔽水陸走車。”《樂府詩集·相和歌辭...
37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 40秋胡行曹丕 43黎陽作三首(其二)曹丕 46黎陽作三首(其三)曹丕 48芙蓉池作曹丕 51廣陵觀兵曹丕 55雜詩二首(其一)曹丕 58雜詩二首(其二)曹丕 61清河作曹丕 66釣竿行曹丕 69鰕篇曹植 72吁嗟篇曹植 76箜篌引曹植 80野田黃雀行曹植 83名都篇曹植 87美女篇曹植 91白馬篇曹植 95...
別詩三首(舊作擬蘇李詩) 第二卷 魏詩 曹操 蒿里行 短歌行 苦寒行 觀滄海 龜雖壽 曹丕 燕歌行 善哉行 雜詩二首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王粲 七哀詩三首 徐幹 室思 劉楨 贈從弟 繁欽 定情詩 曹植 箜篌引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馬篇 七哀 送應氏二首 雜詩六首 贈白馬王彪 嵇康 贈秀才入軍(十九首選二)阮籍 詠懷...
曹丕 釣竿行 十五 短歌行 燕歌行 秋胡行 善哉行 善哉行 丹霞蔽日行 上留田行 大牆上蒿行 艷歌何嘗行 煌煌京洛行 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雜詩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 代劉勛出妻王氏作 曹植 箜篌引 薤露行 鯤鯝篇 吁嗟篇 豫章行 浮萍篇 當來日大難 野田黃雀行 門有萬里客行 泰山樑甫行 怨歌行 精微...
曹丕 釣竿行 十五 短歌行 燕歌行二首 秋胡行 善哉行“上山”篇 善哉行“有美”篇 丹霞蔽日行 上留田行 大牆上蒿行 艷歌何嘗行 煌煌京洛行 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雜詩二首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 代劉勛出妻王氏作二首 曹植 箜篌引 薤露行 鰕䱇篇 吁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當來日大難 野田...
曹丕 燕歌行(二首)雜詩(二首)短歌行 秋胡行(二首選一)善哉行(二首)煌煌京洛行 善哉行 折楊柳行 黎陽作詩三首(選二)於譙作 孟津詩 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清河作 夏日詩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 甄皇后 塘上行 蔡琰 悲憤詩 孔融 雜詩(二首)吳質 思慕詩 王粲 七哀(二首)……陳琳 劉楨 ...
王喬,東漢時期葉縣的縣令。生平經歷 王喬,據《後漢書》記載是河東人(今山西南部地區),東漢時期葉縣的縣令,素有“長壽仙”之稱。三國時的曹丕在《芙蓉池作詩》中寫道:“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邀游快心意,保己終百年。”詩中所說的“松喬”,指古代傳說中的兩位長壽仙人。“松”指赤松子,“喬”便是...
曹丕詩(二十二首)039 芙蓉池作039 於玄武陂作042 雜詩二首045 清河作050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052 代劉勛出妻王氏作二首054 短歌行057 秋胡行(朝與佳人期)060 善哉行二首063 丹霞蔽日行068 煌煌京洛行070 釣竿行075 十五077 折楊柳行079 燕歌行二首083 上留田行088 大牆上蒿行090 艷歌何嘗行098 曹植...
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 迢迢牽牛星 攜手上河梁 結髮為夫妻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選二章)短歌行(二首選一)蒿里行 苦寒行 蔡琰 悲憤詩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王粲 七哀詩 (三首選二)曹丕 雜詩(二首選一)燕歌行(二首選一)劉楨 贈從弟(三首選一)曹植 泰山樑甫行 白馬篇 名都篇 美女篇 箜篌引 野田黃雀行 七哀 情...
此詩在遣詞造句上頗類似曹丕的游宴諸作,如“逍遙臨華池”、“綠竹夾清水”與曹詩《芙蓉池作》的“逍遙步西園”,“丹霞夾明月”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出色地模擬了曹詩藝術上“華麗壯大”(魯迅評曹丕語)的特色,而且極細膩傳神地模擬出曹詩慷慨悲涼的氣質,取得了神似的效果,可謂擬古詩中的上乘之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