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地歌

據地歌

《據地歌》是西漢東方朔創作的一首詩歌。在詩中,詩人提倡“隱於朝市”,表現出依隱玩世的思想情緒和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詩中採取正話反說、旁敲側擊的表達方式,好似在譏俏“隱於山林”,實際上在鞭撻賢惡不分、隨意擺布人才的暴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據地歌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史記
  • 文學體裁:雜言詩
  • 作者:東方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陸沉於俗(1),避世金馬門(2)。
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3)之下!

注釋譯文

注釋

(1)陸沉:陸地無水而下沉,喻淪落。
(2)金馬門:原名“魯班門”,漢武帝時立銅馬於此門之外,故更此名,後遂沿用為官署的代稱。這裡,作者用來暗指整個朝廷。
(3)蒿廬:草屋茅舍。

注釋譯文

譯文
我本清高之人,不幸淪落於俗世。無奈,只好在官府中過著隱居一樣的生活。看來廟堂之中也是能避世全身的,那么又何必象伯夷叔齊那樣,一定要躲進深山老林,鑽進蓬門草舍呢?

創作背景

東方朔是個奇特的歷史人物,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博學多智,行為放蕩,史稱“滑稽之雄”。其作品也大都幽默風趣,任意揮灑,諧謔調侃,皆成文章。《據地歌》,即他於筵席酒酣之時,趴在宮殿的地上,即興作成的一首雜言詩。由於當時出自徒歌,所以又作為歌謠,收在清人編輯的《古謠諺》里。

作品鑑賞

僅就《據地歌》的字面意思看,東方朔是在提倡“隱於朝市”,而否定 “隱於山林”,亦即他在《誡子詩》中所講的“首陽為拙,柱下為工”。在實際生活中,他也確實選擇了“朝隱”的道路,在宮廷中渾渾噩噩地混了一生,表現出依隱玩世、苟全性命的消極思想情緒和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但是,作為士人,東方朔真的滿足這種生活,並對之大唱讚歌么?
詩中有“弦外之音”。如果聯繫詩人的經歷,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他深微的心曲。其實,東方朔何嘗只是一個“滑稽之雄”?他“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並多次上書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熱切盼望重用,以施展抱負和才能。但由於他在思想上不能“獨尊儒術”,而兼取黃老刑名之學;在文學上不能“潤色鴻業”,而專擅揶揄嘲諷,故而始終不得信任,投閒置散,見視如但是。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怎能沒有懷才莫展的牢騷?不過採取了更為隱蔽、幽默和荒誕的方式。作者通過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之言”,揭露出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奇怪現象,即“在朝而隱”,“錄而不用”。這種奇怪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由統洽者的專橫暴虐、歧視人才所致。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他們雖然也能偶爾地利用一些人才,但更多的卻是對他們的疑忌、控制和摧殘,使之志不得伸,才不得展,潦倒一生,鬱郁而死。東方朔正是這樣一個專治制度的犧牲品。儘管詩中對此不著一字,一味說自己在朝中吃閒飯如何得意,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如何迂鈍,但嬉笑之中,包含著難言的痛苦,調侃背後,隱藏著莫大的諷刺。詩人利用的是“正言若反”的手法,“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好似在譏俏伯夷、叔齊,實際上在鞭撻賢惡不分、隨意擺布人才的暴君。這種正話反說、旁敲側擊的表達方式,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似乎比直言不隱更耐人尋味,因而對統治者“用之則為虎,棄之則為鼠”的冷酷面目揭露得更為有力,對專制政治造成的人的悲劇的哀嘆,也顯得更加深沉。“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時人呼東方朔為“狂人”,其實,他倒是最清醒、最嚴肅的。

作者簡介

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惠民縣東)人,西漢文學家。漢武帝初即位,東方朔上書自薦,高自稱譽,漢武帝大奇之,令待詔公車。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其人詼諧滑稽,善於辭賦。代表作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壁》、《試子詩》等,後人匯為《東方太中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