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擔桿島自然保護區)

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

擔桿島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其前身為1989年1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珠海擔桿島獼猴省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珠海擔桿島獼猴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珠海淇澳島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合併,建立“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 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動植物和濕地生態系統於一體的綜合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373.77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濕地、獼猴、鳥類及海島生態環境,是研究濕地生態系統、候鳥以及獼猴原生地和發展史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珠江入海口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303.77公頃
  • 景點級別:省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紅樹林濕地、獼猴等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科研項目,

歷史沿革

1989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擔桿島獼猴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0年6月,成立珠海市擔桿島獼猴保護區管理站,由市綠化委員會管理。
2000年4月,珠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淇澳紅樹林保護區”,由淇澳管理區管理。
2002年2月,市林業局正式接管淇澳紅樹林保護區,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由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接管,盧海洋站長兼管全面工作。
2004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淇澳島自然保護區和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合併,建立“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1月,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籌建正式完成,並獨立辦公。

地理環境

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
淇澳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西北部,地理位置居於東經113°36′40〞~113°39′15〞,北緯22°23′40〞~22°27′38〞之間,東南、西南與該島大澳圍、東涌、西涌、石井灣接壤,西北及東北與中山、深圳、香港隔海相望,總面積5103.77公頃。
擔桿島自然保護區,位於珠江入海中,北距香港、深圳分別為20km和78km,西北距澳門、珠海分別為72km和74km。地理位置在東經114°07′~114°19′,北緯21°58′~22°04′。包括擔桿島、二洲島,總面積2270公頃。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濕地、獼猴、鳥類及海島生態環境,是研究濕地生態系統、候鳥以及獼猴原生地和發展史的重要基地。

植物

淇澳紅樹林保護區內擁有維管植物165科470屬695種(野生植物140科398屬556種,栽培植物65科106屬139種)。在野生維管植物中,其中蕨類植物19科28屬39種;裸子植物3科3屬4種,被子植物118科367屬513種。其中紅樹植物達10科13屬15種,分別占中國現有紅樹科、屬、種的83.3%、86.7%和55.6%;半紅樹植物達7科9屬9種,分別占中國現有半紅樹科、屬、種的77.8%、90%和90%;紅樹林伴生植物為11科15屬15種,分別占中國紅樹林伴生植物科、屬、種的73.3%、71.4%和68.2%。
擔桿島獼猴保護區內擁有維管植物438種(含9變種),分隸320屬123科。其中蕨類植物22種,分隸18屬17科;裸子植物7種,分隸5屬5科;雙子葉植物342種8變種,分隸250屬86科;單子葉植物58種1變種,分隸47屬15科。屬國家3級重點保護植物有土沉香、吊皮錐和白桂木三種。

動物

淇澳島:區內擁有底棲動物103種,隸屬5綱,14目48科;魚類90種,隸屬10目,41科;陸生脊椎野生動物154種(含兩棲動物15種,爬行動物27種,鳥類99種,哺乳動物13種)隸屬25目,58科。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珍稀瀕危動物)15種,占廣東省珍稀瀕危動物總數(117種)的12.8%,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
擔桿島:區內擁有野生動物85種,分隸34科、19目。其中獸類10種;鳥類60種;爬行類10種;兩棲類5種。屬國家1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蟒蛇1種;國家2級保護動物獼猴、穿山甲松雀鷹、雀鷹、鳶、褐翅鴉鵑長耳鴞虎紋蛙等9種。

科研項目

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合作申報的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紅樹林濕地植被快速恢復技術套用示範》和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項《華南沿海紅樹林保護與恢復重建技術試驗示範》最近已獲得國家科技部批准,項目即將在淇澳島紅樹林保護區全面展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