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

擇校

擇校就是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選擇上一所好的學校。這種現象在小升國中顯得尤其突出。由於教育水平的差異,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電腦排位在本區上高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這樣就造成了北京的海淀西城等區教育水平比較高的重點國中校成為擇校的熱門,例如人大附、清華附、北大附、實驗中學、四中、七中、三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擇校
  • 時代:自1993年以來
  • 地區:大中城市
  • 形式:地下教育市場
擇校由來,概念解釋,擇校原因,擇校標準,解決辦法,擇校問題,

擇校由來

自1993年以來,大中城市的“擇校”潮 一浪高過一浪。愈演愈烈的擇校潮甚至培育了一個很不規範的“地下教育市場”,從而對義務教育階段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產生了衝擊,甚至被人稱為義務教育的虛無化。目前的擇校,實質上是教育消費價格雙軌制的市場價, 擇校現象屬社會越軌行為。造成這一行為的社會根源在於沉重的就業壓力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促使人們競相追逐優質教育機會。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社會收入差距的明顯拉大,以及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使擇校、高收費成為可能和必然,而城市公用事業的改善,為擇校創造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概念解釋

招收一百多人,來報名的就兩三千的情況在這些重點中學非常常見,有的家長在小升初期間帶著孩子奔波在各個重點中學的測試地點。還有的家長甚至花費巨額擇校費或者不惜通過買房調戶口等非常規手段讓孩子上到心儀的學校,並且每天花費很長時間來回接送。

擇校原因

就在我們周圍,一場國小升國中的擇校大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圍繞擇校開辦的奧數班、特長班等各類“培優班”也照舊紅火。更令人驚訝的是,擇校風甚至波及到了幼稚園,使幼兒教育出現了國小化的傾向。
如此擇校熱的背後,有家庭和社會教育觀念、成才標準的問題,而最為根本的原因在於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毋庸諱言,在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多年來採取的“效率優先”的教育資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原因:
1、家長的角度: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對高質量教育需求增長,每位家長都希望子女通過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日後能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境地。
2、社會的角度:優質基礎教育與高中後教育的供給規模和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民眾的需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過大,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對一些學校還不滿意、不信任,致使家長把視點放在辦學條件好、辦學水平高的學校,另外,在辦學機制上,由於國家從師資到生源,都向重點學校傾斜,致使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中考、高考升學率和辦學條件差距明顯拉大。這種由師資和生源導致的不平衡,是“擇校”現象日趨嚴重的另一個因素。
3、學校的角度:目前有的城區中學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過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學希望收取“擇校”費來補充辦學經費,這也是“擇校”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擇校標準

擇校:就是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選擇上一所好的學校。這種現象在小升國中顯得尤其突出。由於教育水平的差異,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電腦派位在本區上初(高)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這樣就造成了北京的海淀西城等區教育水平比較高的重點國中校成為擇校的熱門,例如人大附、清華附、北大附、實驗中學、四中、八中、三帆等。對於有些重點校,會出現學校只招收一百多人 ,來報名的就兩三千的情況,而且很多重點校之間報名測試的時間會衝突,就出現了家長在小升初期間帶著孩子奔波在各個重點中學的測試地點。
那么北京眾多重點中學,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學校,什麼的學校是好學校,好學校的標準是什麼?
首先我們將中學分為五檔:
A類名校:人大附中、西城實驗中學、北京四中
B類市重點:海淀區——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首師大附中、十一學校
西城區——三帆中學、八中、十三中分校
東城區——五中、二中、景山學校
朝陽區——八十中、陳經綸中學分校(陳經綸中學國中所在)、朝陽外國語學校
宣武區——師大附中
崇文區——文匯中學(匯文中學國中所在)
豐臺區——北京十二中分校(十二中國中所在)
順義區——牛欄山一中分校(牛欄山一中國中所在)
C類區重點:海淀區——人大附中分校、理工附中、八一中學、交大附中
西城區——三十五中、鐵二中、161中、西城外國語學校
東城區——171中學、166中學
D類較好中學(民辦公助及派位校):海淀區——中關村中學、北達資源、師達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育英中學理工附中分校,北航附中。北醫附中。
E類中學——派位校
其次,必須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跨兩個批次選擇。
再次,同等情況下考慮離家的遠近,如果路途遙遠,那么在路上將浪費極多的時間。

解決辦法

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消除人為擴大學校差距的做法,才能真正從源頭上解決義務教育“擇校”問題。
1、全面落實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辦好每一所學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手段。當前,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分,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但畢竟重點學校的優勢地位已經形成,教育差距客觀存在,要想消除重點與非重點的差別絕非一日之功。當務之急是要在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上,特別注重對薄弱學校的扶持,通過設立薄弱學校建設專項資金,做到薄弱學校建設資金優先安排、重點保證,努力縮小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
2、加快建立教師交流制度,努力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擇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擇師”,因此,加快推進教師交流制度的建立,均衡配置教師資源,是解決“擇校”問題的關鍵環節。隨著“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落實,特別是隨著教師管理許可權上收到縣(市、區),為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推進教師交流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3、積極探索招生方式改革,有效發揮政策調節與導向功能。為體現義務教育公平、公正原則,緩解“擇校”壓力,在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招生原則的基礎上,改變單純依靠“電腦派位”的做法,積極探索和完善優質國中的招生方式改革。鑒於高中招生方式對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將會產生直接影響,有必要繼續關注高中招生方式的改革試驗,鼓勵將優質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標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國中學校,淡化學校之間的生源競爭。
(1)國中招生指標按比例分配。部分地區設計將辦得較好的國中的全部招生指標或部分招生指標,根據國小在校生人數,按比例分配給附近的各個國小,完善選送程式,增加透明度,實行社會監督。
(2)高中招生指標與國中辦學水平掛鈎。高中通過推行升學指標分配與國中辦學水平綜合評價結果掛鈎的辦法,逐步減少擇優比例,擴大定向分配生的比例,以此改善薄弱學校的生源狀況,淡化考試競爭,建立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
隨著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樣的法制環境和政策背景下,逐步化解義務教育的“擇校”矛盾迎來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本解決“擇校”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務依然非常艱巨。
如何剎住擇校風
“治理‘擇校風’,銅陵市花了整整十年時間,關鍵在於樹立教育均衡化理念,讓每一所學校都均衡發展。百姓無需擇校,擇校腐敗便無空可鑽。”銅陵市教育局局長金燕說。
銅陵市主要通過三項措施推進教育均衡化,消除“擇校風”。
1、優質高中入學指標平均分配到各國中。
高中是具有選拔性質的教育階段。銅陵市每年有1萬名國中生畢業,優質高中的招生數在2000名左右。
從1997年開始,銅陵市每年將一定比例的優質高中入學指標,按照每所國中的招生量平均分配到各國中。分配比例從40%逐年提高到今年的60%,明年有可能提高到70%。
早在1987年銅陵市就率先在安徽省取消了重點國中、重點國小,取消了全市統一的國小畢業升學考試,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全部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劃片招生”政策,讓弱校優質生源不流失。
“這是消除擇校風的一項關鍵措施。指標平均分配意味著每所國中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國中畢業生進入優質高中,從根本上消除了家長的擇校心理。”銅陵市教育局局長金燕說。
2、整並學校,均衡配置教育資源。
從1994年起,銅陵市抓住教育結構調整和城區改造的有利時機,對全市教育進行了整體規劃,先後合併了6所職業中學,建成職業技術學院,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
對普通中學的改革同樣大刀闊斧,有65年歷史的銅陵市一中被整體搬遷,由原來30個班級的完全中學,拆分整合成為60個班規模的現代化高中,使全市高中優質教育資源擴大了近一倍。
根據市區居住人口的變化,銅陵市先後撤併了10多所生源少、基礎薄弱的學校,在市內人群密集區新建了5所中國小,改造和擴建了17所學校,滿足了區域內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服務半徑內就學的需要,為教育均衡創造了前提條件。
3、扶持弱校:實現教育均衡的關鍵
10年來,銅陵市堅持教育資金向弱校傾銷的教育投入政策。據統計,近年來用於薄弱學校建設投入達1.5億元,擴大弱校校園面積1150畝;新建教學樓、實驗樓等4萬多平方米。

擇校問題

“擇校”熱帶來的問題和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不容忽視的。主要表現在:
其一,公辦學校間的“擇校”違背了義務教育公平原則,阻礙了區域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擇校”引發的生源不正常流動,使招生計畫無法落實。“擇校”使熱門中學班額過大或擴班,造成教育資源緊張,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二,“擇校”引發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規範的辦學行為。一些學校為了多收“擇校”生或不失去“好生”,將一部分“優生”集中起來編入快班,配備好教師進行“因材施教”,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有一些學校為了“應試”,提高知名度,不執行課程計畫,削弱德育和音、體、美、勞等學科,任意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其三,“擇校”進一步拉大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級生源和經濟收入的差距,直接挫傷了非重點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加劇了一批基礎薄弱學校的辦學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