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漢代今文經學家提出的命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按照正常軌道運行。漢代今文經學家提出的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撥亂反正
  • 出自:《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 定義: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按照正常軌道運行
語出《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撥,治理;反,返回;正,正常(正道)。《春秋公羊傳》重視發掘、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藉以闡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公羊家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而孔子之所以要作《春秋》,關鍵是因為其接受“受命之符”(“西狩獲麟”),為了寄託他的“一王之法”,為漢製法。漢承秦後,秦為亂世,而要撥亂反正,沒有比《春秋》更好的了。東漢何休解釋說:“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時變,卻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公羊春秋解詁·哀公十四年》)這實際上是把孔子打扮為“為漢製法”的先師,以為公羊家的改制理論作論證。《春秋公羊傳》本身就直截了當地說,孔子“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哀公十四年》)。何休注釋說:“待聖漢之王以為法。”撥亂反正的思想,在漢代影響甚大。《史記·太史公自序》便引用說:“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漢書·高帝紀》:“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漢書·禮樂志》:“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撥亂反正的理論,在漢代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創造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對後世也有重要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