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

《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是詞人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而作的,上片以擬人手法敘述大雁之間的故事,下片悲嘆人世的興衰,痛悼大雁的殉情。全詞圍繞著開頭的發問,層層深入地描繪鋪敘,情節並不複雜,行文卻騰挪多變,熔沉雄之氣韻與柔婉之情腸於一爐,柔婉之極而又沉雄之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
  • 創作年代:金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別名:雁丘詞、雁丘辭、摸魚兒·問人間情是何物、邁陂塘·問世間情是何物等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摸魚兒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摸魚兒:又名“摸魚子”“買陂塘”“邁陂塘”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調,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歷代詩餘》《詞綜》《詞則》作“邁陂塘”。
  2. 乙丑歲:金章宗泰和五年乙丑(1205年),時元好問十六歲。《歷代詩餘》《詞綜》《詞則》作“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趕考,前往應試。《詞則》誤作“試赴”。並(bīng)州:即今太原,或誤作“智州”。
  3. 道逢:路上遇到。
  4. 今旦:一作“今日”。
  5.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
  6. 累石為識(zhì):堆石頭以為標誌。識,標誌,記號。
  7. 雁丘:殉情的大雁之墳墓,在今山西陽曲縣。一作“雁邱”。
  8. 時:或無此字。
  9. 無宮商:指音律不協。宮商,泛指音律。
  10. 今改定之:一作“今為改定雲”。自“時同行者多為賦詩”至“今改定之”:《歷代詩餘》《詞綜》《詞則》徑作“並作《雁丘詞》”。全序:或徑作“逢捕雁者”,或於前有“逢捕雁者”而最後作“今為改定雲”,清代張金吾金文最》轉引《山西通志》作:“泰和乙丑,遺山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脫網去。其脫網者空中盤旋,哀鳴良久,亦投地死。遺山遂以金贖二雁,瘞汾水旁,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因賦此辭。同行蒲溪楊正卿果、樂城李仁卿治和之。”
  11. 恨人間:一作“問人間”,《歷代詩餘》《詞綜》《詞則》作“問世間”。恨,悵恨,遺恨。情:或誤作“清”。
  12. 直教:竟使。或作“怎教”。
  13. 雙飛客:指成雙成對的大雁。或脫此三字。
  14. 老翅:或脫“老”字。
  15. 是中:此中。或衍“有”而作“是有中”。是,《歷代詩餘》《詞綜》《詞則》作“就”。痴兒女:指痴情的男女。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詞序中云:“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痴兒女”或是就此而言。
  16. 有語:或脫“語”字。
  17. 萬里:或脫此二字。
  18. 暮景:《歷代詩餘》《詞綜》《詞則》等作“暮雪”。
  19. 為誰:《詞綜》《詞則》等作“向誰”。
  20.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漢武帝《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
  21. 荒煙:荒野的煙霧。平楚:平林,遠樹。或脫“楚”字。楚,叢木。
  22. 招魂:《楚辭》篇名。楚些(suò):《楚辭·招魂》句尾皆有楚人慣用的語氣詞“些”。
  23. 山鬼:《楚辭》篇名。自啼:《歷代詩餘》《詞綜》《詞則》作“暗啼”。
  24. 天也妒:上天也妒忌大雁生死相隨。
  25. 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不會像普通鶯鶯燕燕一樣一死化為黃塵。未信,不相信。燕子,或誤作“蝶子”。
  26. 千秋萬古:千秋萬代。
  27. 騷人:詩人,文人。

白話譯文

泰和五年,我到太原參加考試,路上碰到一個捕雁的人,他說:“今天早上捕到一隻雁,我就把它殺掉了。另一隻漏網的雁苦苦地叫個不停,不肯離開,最終碰死在地上。”我於是從捕雁的人手中將雁買下,把這對死雁葬在汾河岸邊,堆些石塊作為標記,叫作“雁丘”。當時同行的人多為此賦詩,我也有一首《雁丘辭》。因為舊作不協音律,故現今將舊作加以修改訂正。
懷著遺恨對人間問道:愛情究竟是什麼?竟使雙方生死相隨。南飛北歸都比翼雙飛的大雁,漸漸老去的雙翅經過了多少個寒暑?在漫漫長路中經歷過團聚的歡樂,以及離別的苦楚,其中還有像像人間痴情兒女一樣殉情的悲劇。孤雁應該想訴說:面對萬里之遙的層層白雲,在重山阻隔的夜裡,該形孤影單地為誰奔波呢?
橫渡汾水的路上,當初漢武帝巡幸時繁華熱鬧的地方如今卻蕭鼓絕響,只留下荒煙籠罩著平林。吟誦《招魂》已無濟於事,山鬼也只能在風雨中枉自悲啼。但雙雁生死相隨的深情使上天也嫉妒,不相信殉情的大雁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後只有一抔塵土。所以我把它安葬在此,留待千秋萬代的文人騷客狂歌痛飲來到雁丘憑弔。

創作背景

據詞序,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獲知雙雁故事,因而創作《雁丘辭》。大概原作(即《雁丘辭》)是一首詩,後來改為配合樂律的長短句詞(即此詞)。則此詞並非元氏十六歲時的原作,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定此詞為元好問十六歲時所作,不妥。至於改定究在何年,已不可考,繆鉞認為“較原作似亦不會相距過遠”;沈祖棻《讀〈遺山樂府〉》認為是“若干年以後”,但已非青年時代;狄寶心則認為是“晚年曾經改定”。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詞人馳騁想像,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以健筆寫柔情,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描繪,再烘托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淒婉纏綿的愛情悲歌。
上片起句陡然發問,先聲奪人,似雷霆萬鈞,破空而來;如熔岩沸騰,奔涌而出。通過詰問引起讀者深思,引發出對世間生死不渝真情的熱情謳歌,為下文描寫大雁的殉情蓄足了筆勢,也使大雁殉情的內在意義得以升華。接著一句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偉。再接著二句則稱大雁為“雙飛客”,賦予大雁的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其中,“天南地北”從空間落筆,“幾回寒暑”從時間著墨,用高度的藝術概括,寫出了大雁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歷程,為下文的“殉情”作出鋪墊。之後三句由殉情大雁而及人間的痴情男女,其中的“痴兒女”三字飽含著詞人的哀婉與同情。結拍四句對大雁殉情前的心理活動進行細緻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後,詞人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鬥爭。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並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後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其中,“萬里”和“千山”寫征途之遙遠,“層雲”與“暮雪”狀前景之艱難。
下片開頭三句借對歷史勝跡的追憶與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繪,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義。前一句暗含漢武帝率文武百官至汾水邊巡祭后土時的煊赫,後二句則寫漢武帝巡幸處如今的蕭條冷落景象。古與今,盛與衰,喧囂與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二句借《楚辭》之典反襯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之後二句寫殉情大雁不會與鶯兒、燕子一樣化為黃土,強調殉情大雁忠於愛情的精神不朽,反襯出大雁殉情的崇高價值,為下文的“來訪雁丘”作出鋪墊。最後四句從正面稱讚殉情大雁,寄寓了詞人對殉情大雁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詞的歷史跨度,使主題得以升華。其中,“狂歌痛飲”生動地寫出了殉情大雁給人的感動之深。
全詞圍繞著開頭的發問,層層深入地描繪鋪敘,有大雁生前的歡樂,也有死後的悽苦,有對往事的追憶,也有對未來的展望,前後照應,上下勾連,情節並不複雜,行文卻騰挪多變,寓纏綿之情於蒙宕之中,寄人生哲理於情語之外,熔沉雄之氣韻與柔婉之情腸於一爐,柔婉之極而又沉雄之至。

名家點評

南宋張炎:元遺山極稱稼軒詞,及觀遺山詞,深於用事,精於鍊句,有風流蘊藉處不減周、秦,如雙蓮、雁邱等作,妙在模寫情態,立意高遠,初無稼軒豪邁之氣。豈遺山欲表而出之,故云爾?(《詞源·卷下·雜論》)
清代許昂霄:邁陂塘(元好問) 遺山二闋,綿至之思,一往而深,讀之令人低回欲絕。同時諸公和章,皆不能及。前雲“天也妒”,此雲‘天已許’,真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矣。(《詞綜偶評·元詞》)
近代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吳梅:可謂一往情深,含有無限悲感者也。(《遼金元文學史》)
近現代詞人夏承燾張璋等:純是議論,詞中別體。悲雁即所以悲人。通過雁之同死,為天下痴兒女一哭。“寧同萬死碎綺翼,不忍雲間兩分張”就是本篇的主旨。可與其另一首同調之作《詠並蒂蓮》對參。是對堅貞的愛情的頌歌。寓意深刻、所感甚大,不僅是工於用事和鍊句而已。(《金元明清詞選》)
原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兆漢:對於並蒂的荷花、殉情的孤雁,這樣的鄭重,寫得如此纏綿,顯然只有具有了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基礎才能做到。而且,從《雁丘詞》在多少年以後還加以改定看來,元好問這樣優美的思想感情又是歷久不衰,甚至是“老而彌篤”的。這兩篇《摸魚兒》從南宋以來,就贏得很高的評價。(《金元詞史》)
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授許宗元:它之別具一格,在於它是議論體,是愛情詞中的別體。(《中國詞史》)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子良:細玩其聲情意態,頗與辛棄疾同調“置酒小山亭”一闋相似,實深得稼軒三昧者也。……此詞既雲後經改定,則非少時原作矣。前段感其真情殉節,後段吊其亡魂;直是一往情深,委婉迴環,含有無限悲涼者也。此蓋中年以後,迭經憂患,追懷往事,以寄身世之感。自非年甫十五六之幽并少年所能道出也。(《金元詞述評》)
近現代歷史學家繆鉞:開頭兩句橫空而來,說明愛情“生死相許之堅貞可貴,隱含著對孤雁殉情之憫嘆。然後敘述雙雁,又聯想到人間也常是如此,所以說:“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用筆空靈不滯。“君應有語”以下數句,是說孤雁無依,只好自盡了。過片處宕開,以懷古取遠勢。因為雙雁是葬在汾水之上,於是聯想到當年漢武帝泛舟汾河時所作的《秋風辭》。《秋風辭》說:“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漢武帝的時代久已消逝,一片荒涼,所以說“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台依舊平楚。”元好問用漢武帝《秋風辭》,不僅是由汾水的聯想而懷古,還因為《秋風辭》中有:“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之句,可以暗中與雁相關。這種運用典故的不即不離、含蘊豐融之法,是古代詩人詞人的長技。“招魂”二句運化《楚辭・招魂》及《九歌・山鬼》,襯托出悲愴之情與陰森之氣。下面諸句是說,雙雁埋在此處,將不與鶯燕俱成黃土,而是可以留待騷人千秋憑弔。這是對雙雁堅貞愛情的歌頌。(《冰繭庵剩稿》)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七歲就能寫詩,二十歲即名震京師。二十七歲時,因蒙古軍南侵而從家鄉流落到河南。興定五年(1221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天興元年(1232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