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2017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 作者:李達珠
-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0969653
《摩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2017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摩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2017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摩梭人轉湖節,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文化館民俗,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簡介 居住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周圍和木里縣屋腳鄉屋腳村利加咀組的摩梭人都屬蒙古族,該民族十分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達巴教”和“喇嘛教”,崇尚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
第四章 摩梭民間美術的傳承 一、摩梭民間美術具有視覺傳承摩梭文化的價值 二、摩梭民間美術有促進摩梭族群的認同感與凝聚力的價值 三、摩梭民間美術為當下藝術創造提供了資源價值 四、摩梭民間美術有促進當下的族群藝術教育的價值 五、摩梭民間美術具有保護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非遺節”期間,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以及90項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將集體亮相。而它們亮相的地方,是成都專門興建的一座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這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惟一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為主題的公園。公園一期工程的中國...
扎巴 扎巴,男,蒙古族,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摩梭人轉湖節傳承人。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22日,扎巴入選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的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遺產》是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旨在從不同的學科視域出發,探討“遺產保護”“遺產指定”“遺產開發”等遺產研究熱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構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遺產研究共識,所刊登研究成果內容涉及遺產理論、遺產政策、記憶遺產、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傳統工藝技術...
7、王汝輝,文化模式影響社區參與旅遊制度選擇的傳導機制研究——以瀘沽湖摩梭社區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42(3):136-142。8、王汝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村寨旅遊開發中的特殊性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10,251(11):37-40。9、王汝輝,羅曉彬,西部民族旅遊開發中民居接待供給制度的...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探析 ——基於八省一區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潘魯生 李文華】中國傳統工藝的智慧與思想【杭 間】傳統豫西剪紙技藝的現狀與發展研究——以南溝村剪紙為例【黃永健】城鄉關係中的年畫【劉鐵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學評估的三個標準【苑 利 顧 軍】是什麼讓原生態保護理念在中國遲遲無法...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探析 ——基於八省一區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潘魯生 李文華】中國傳統工藝的智慧與思想【杭 間】傳統豫西剪紙技藝的現狀與發展研究——以南溝村剪紙為例【黃永健】城鄉關係中的年畫【劉鐵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學評估的三個標準【苑 利 顧 軍】是什麼讓原生態保護理念在中國遲遲無法...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第三輯 技術消費對民族文化遺產傳承的影響 人類學——科學史研究的第五向度 雲南印刷業的開端問題 民族考古學視角:蒙古駱駝朝哪個 方向轉動抽水機 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傳承、振興的市場探索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評定與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關於銅鼓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少數民族傳統...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探析 ——基於八省一區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潘魯生 李文華】中國傳統工藝的智慧與思想【杭 間】傳統豫西剪紙技藝的現狀與發展研究——以南溝村剪紙為例【黃永健】城鄉關係中的年畫【劉鐵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學評估的三個標準【苑 利 顧 軍】是什麼讓原生態保護理念在中國遲遲無法...
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音樂藝術管理、文化產業、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研究、教學多年。著有《納西族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藝術管理基礎理論與案例分析》等9部,主編《2005全國音樂學研究生教學工作會議論集》等10部;曾獲得“金鐘獎”、“山花獎”、“文藝評論獎”、...
2008年6月,甲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7。歷史淵源 甲搓(甲措)是摩梭人在長期生產實踐及生活習俗中形成的一種原始民間舞蹈,甲搓一直在瀘沽湖及其周圍地區廣泛流傳。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與摩梭原始的宗教達巴教及生產、狩獵和戰爭等密切相關。古時候...
舞蹈有效傳承。喇翁基也成為當地較有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甲搓”舞屬於家族系傳承(母系社會習俗),喇翁基是第三代傳人。獲得榮譽 2018年5月8日,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6月,四川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度傳承活動評估情況 為合格(公示)。
苑利,男,1958年1月22日生,漢族,山東齊河人,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現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代表作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文化遺產報告——...
東巴音樂、洞經音樂,是納西族最具代表性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_麗江古樂是了解與研究納西族社會歷史發展、哲學宗教文化、倫理道德觀念和民族審美心理等的寶貴史料,麗江古樂屬納西人迄今保留的除“麗江古城”、“東巴文化”、“摩梭婚制”、“白沙壁畫”等以外的又一古代歷史文化遺存,因而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
至今,東巴文之外,這裡還活躍著汝卡、摩梭、普米、納木依、爾蘇、木雅、他留,以及坡芽歌書、水書、女書等諸多不同形態的文字;但已瀕危。能全部識讀、解讀的人寥寥無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語言文字,依附在僅存的傳承人身上,與當地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些文字還活著,形態如此豐富,生存如此艱難,...
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服務和管理,也積極進行和參加科研工作:1、參加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參與完成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學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參與在研項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以雲南彝族海菜腔為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民族...
四川片區瀘沽湖畔,世居著8000多摩梭人,至今仍保持著“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習俗,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類社會“活化石”。摩梭人獨有的舞蹈——甲搓舞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走婚習俗、成丁禮、達巴文化、轉山轉海節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3] 彝海景區 彝海彝海景區,全國...
歷史文化 甲搓 甲搓(甲措)是摩梭人在長期生產實踐及生活習俗中形成的一種原始民間舞蹈,長期以來一直在瀘沽湖及其周圍地區廣泛流傳。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與摩梭原始的宗教達巴教及生產、狩獵和戰爭等密切相關。 甲搓即打跳舞或鍋莊舞,“甲”為美好之意,“搓”為舞的意思,就是為美好的時辰而舞。這種...
摩梭人獨有的舞蹈——甲搓舞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走婚習俗、成丁禮、達巴文化、轉山轉海節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理環境 瀘沽湖湖面海拔2690米,水域面積58.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93米,平均水深40餘米,能見度12米,水質總體保持國家地面水1類標準,是中國最清澈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湖中有6個...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音樂學系副主任。從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音樂藝術管理、文化產業、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研究,教學多年,指導培養畢業研究生數名。著有《納西族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藝術管理基礎理論與案例分析》等9部,主編《2005壘國音樂學研究生教學工作會議...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音樂學系副主任。從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音樂藝術管理、文化產業、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研究,教學多年,指導培養畢業研究生數名。著有《納西族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附光碟)、《音樂藝術管理基礎理論與案例分析》等9部,主編《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2003年起任職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任職節目策劃。策劃拍攝過的電視作品有《帝王陵寢的秘密》、《大國崛起(法國部分)》,並擔任《中國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100集)總策劃和解說詞撰稿。2007年應邀擔任歐洲聯盟生物多性委員會中國項目宣傳官員,主持拍攝《中國生物多樣性之旅》大型自然科學記錄片,擔任製片人,...
雲南民族村自1992年2月建成開放以來,以生動鮮活的形態,展示了雲南各民族的建築藝術、歌舞服飾、文化風情、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展示的國家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活動如火把節、潑水節、目瑙縱歌節等10餘項;木鼓舞、鍋莊舞、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等國家級、省級、民間音樂及歌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0餘項;戶撒...
“東巴”一詞是納西語對東巴巫師的稱呼(摩梭語東部方言稱“達巴”),直譯為“鄉村誦經者”,意即“智者”。 東巴教是納西族人民過去信仰的一種多神教,這種信仰大約在納西族進入奴隸社會過渡時期開始,在原始自然崇拜基礎上,吸收周邊民族的宗教文化中逐漸形成的,先是氏族部落的信仰,後成為全納西族的宗教。東巴教無...
藝繁雜,種類豐富,個人佩戴數量之多、亦堪稱世界之最。苗族銀飾鍛制工藝被列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中華民族園收藏著上千枚中華各民族銀飾。大到鳳冠,銀衣、銀角、銀項圈,小如簪釵、戒指、耳環、銀扣琳琅滿目,其中不乏明代、清代珍品。徵集於北京、貴州、廣西、湖南、 山西、山東、陝西等地。跨越時間...
作為西藏特有的一種古老畜種資源,在藏香豬主要原產地西藏林芝地區,其烹飪方法已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並已申報第二批西藏自治區級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喝泉水、吃山珍”長大的藏香豬正成為藏族飲食文化的一個品牌。據介紹,經國家有關部門檢測,林芝地區、甘南和岷縣地區的藏香豬質量較為...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火把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