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轉湖節

摩梭人轉湖節,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文化館民俗,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摩梭人轉湖節
  • 主題詞:民俗,轉湖節,鹽源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文化館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居住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周圍和木里縣屋腳鄉屋腳村利加咀組的摩梭人都屬蒙古族,該民族十分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達巴教”和“喇嘛教”,崇尚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與大自然產生了息息相關的聯繫,摩梭人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無不充滿著對各種神靈神山、海子(當地俗稱的高原湖泊)的崇拜,轉湖節就是摩梭人原始信仰的體現。

歷史淵源

摩梭人自稱“納”或“納日”,史籍稱“摩梭”或“摩挲”、“摩西”、“摩沙”等同音異字。摩梭人信奉達巴教,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傳入當地後,他們在信仰達巴教的基礎上信仰喇嘛教。達巴教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石祖、崇拜鬼神、崇拜女神、女祖先和女性,是典型的原始宗教。摩梭人至今保留的轉湖節便是他們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祭祀湖神水神和女神、女祖先的方式之一。關於轉湖節的起源,木里的摩梭人稱是蒙古貴族從北方帶來。鹽源瀘沽湖周邊的摩梭人則流傳兩個傳說:一是說,瀘沽湖一帶原先是一片窪地,是因為拔出一個大魚堵住的泉口而成一片汪洋,惟有一個正在餵豬的婦女勇敢機智地跳進豬槽船而幸免於難,這個女子成了繁衍後代的祖先;另說,住在湖東湖西的一對男女神仙情侶被天神拆散,女神的眼淚匯成了瀘沽湖。轉山轉湖就是為了祭祀女祖先、女神。

基本內容

農曆每月的初一、初五、十五、二十五日,木里為每年的正月初八,是當地摩梭人轉湖的節日。相傳神仙們在這些日子出來活動,所以摩梭人以隆重的祭祀和節慶方式迎接神靈,敬拜獻祭,以求保佑,並與神靈們同樂。各村各戶的人紛紛走出家門,形成龐大的隊伍開展轉湖節慶活動。在木里縣有錢人家還請“達巴”伴隨。參加活動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雞、蛋、肉、蘇里瑪酒等豐盛的食物,扶老攜幼,或走路,或騎馬,或坐船繞山繞湖,沿途每到一定地方又都有燒香祭祀點,他們便停下來面向湖神、湖西的格姆女神和周圍山神念經燒香磕頭祈福、吹海螺、敲鑼打鼓搖鈴等隆重的祭祀儀式,並在山水間拋撒“日魯補”,即敬神的苦蕎爆花,象徵敬神的牡羊、青羊和豐收。
轉湖從清晨開始,圍繞瀘沽湖及其草海轉完一圈,直到晚上方罷。人們邊娛樂、邊祭祀,一路上紅紅綠綠的轉湖隊伍如同一條色彩斑斕的長龍,遊動在山水之間。山間冒著燒香的一縷縷青煙,一隻只冒著青煙的豬槽船也在湖內相伴而行。湖內船上的轉湖者與湖岸上男女遙相呼應。到了中途燒野餐的地方,人們便舉行隆重的甲搓舞,對山歌、情歌,同時還舉行賽馬、摔跤等,歡樂的歌聲、笛聲和歡笑聲在山谷里久久迴蕩。
在木里“轉山轉湖”有固定線路,按各家的習俗進行祈禱,路線一般按順時針進行,徒步行走。每家沿途都有無數固定不變的燒香堆,而且每到一處首先進行燒香、念經。將其中隨身帶來的各種香料、五穀、牛奶及地寺廟開過光的器物投放在嘛呢堆上或周圍。同時將所有吉祥的語言和頌經語一同全部念完,各自祈禱、祝福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轉山轉湖分為大轉、中轉和小轉三種,大轉十五天左右、中轉九天左右、小轉七天左右。

基本特徵

轉湖節作為摩梭人古老原始而獨特的民俗節慶活動,雖然是原始宗教的產物,但是已演變為固定的傳統節慶,並以廣泛的參與性將娛樂、歌舞等豐富而獨特的民俗活動內容與隆重的祭祀自然神靈活動融為一體,反映摩梭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信條和更為虔誠的信仰。
轉湖節是摩梭人的原始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結合的產物,內容包含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獨特的方式和古老獨特的民風,原始宗教的特徵和古老的摩梭民俗特徵都十分突出。
轉湖中把祭祀瀘沽湖女祖先、格姆女神,並把瀘沽湖當作母親之神加以敬拜,充分反映摩梭人母系氏族觀念。

主要價值

文化價值:轉湖節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節慶內容,和其廣泛的參與性、娛樂性、展示性和觀賞性,為我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有著很高的保存利用價值。
社會價值:轉湖節是人類萬物有靈、湖神山神崇拜的歷史見證,其文化凸顯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保護等理念,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保護生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