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早年生涯
摩士在
1892年4月25日生於
愛爾蘭蒂珀雷里(Tipperary),父親名D·S·摩士(D. S. Morse),任職於
愛爾蘭銀行多年。 摩士早年接受私人教育,後來就讀於
倫敦德里的福伊爾書院(Foyle College)。 在
1910年,他加入倫敦德里的曉治布朗與布蘭登註冊會計師行(Hugh Brown, Brandan and Company,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Londonderry)實習,前後近兩年。
滙豐生涯
在首席會計師和襄理任內,摩士在
1936年1月至
1940年間獲
香港大學任命為司庫,另外又任財務委員會主席,負責掌管大學財政,以及在
1939年出任大學場所委員會主席。 當時時局不穩,難民湧入香港,但摩士仍設法監管大學收支,他在
1940年卸任司庫時,獲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二戰期間
摩士上任襄理時,時值
中日戰爭爆發,
遠東局勢動盪,銀行業務深受影響,至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後,銀行業務更受戰局的進一步打擊。 在
1940年,摩士獲總司理祁禮賓爵士(Sir Vandeleur Grayburn)任命調返英國出任倫敦總經理兼倫敦顧問委員會(London Advisory Committee)委員,後來再任委員會主席。在得到英國政府支持下, 他負責將總行資產逐步由香港轉移到當地,以防香港一旦落入
日本手中後,資產被日方掠奪;再加上滙豐有大批美元儲備在
美國國內,一旦總行被日方操控,銀行在美國的資產將被
美國政府凍結。 在同年年尾,得到摩士協助下,滙豐仍能夠發表完整的銀行財務報告,到
1941年6月更有能力向股東派發每股2鎊10仙令
股息。
可是好景不常,在
1941年12月,
日軍揮軍香港,
香港保衛戰爆發,並迅即於同年
12月25日淪陷,身處香港的滙豐主席百德新(J. J. Paterson)、總司理祁禮賓爵士與其候任繼任人艾文遜(D. C. Edmondston)悉數落入日軍手中。但在香港淪陷前夕,
港督楊慕琦爵士於
12月12日宣布滙豐銀行總部由香港遷往倫敦, 而較早時候,英國政府亦下令滙豐各地分行與香港總行均需聽從倫敦指示,在
12月16日,身為倫敦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摩士,復按英政府要求出任主席兼署理總司理,以便銀行繼續正常運作, 因此在香港淪陷後,倫敦顧問委員會儼然成為滙豐董事局,而摩士更成為滙豐的實際掌權人, 也是該行創立以來,首位出任主席的滙豐在職雇員。
戰後重建
香港日治期間,日軍從滙豐庫房奪取大批沒有加簽的未發行
紙幣,並在沒有任何保證金的情況下,威迫祁禮賓等在紙幣上
簽名,用以向
中國大陸和鄰近地區大手購入物資。 雖然倫敦方面曾委託
國民政府透過
電台公開宣布不承認這批紙幣的效力,以及向大眾公開這批紙幣的序號,但是這批紙幣仍然在香港與鄰近地區廣泛流通。 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歲月中,由日治政府操控下發出的滙豐紙幣,總額更達1.198億港元。
摩士最初原宣布拒絕承認所有面值10元以上的日治時期滙豐紙幣,但後來為保滙豐聲譽和挽回港元信用, 於
1946年4月2日與臨時軍政府達成協定,宣布全力支持這批紙幣的效力。 這一點後來於
1946年8月16日立法局通過的《銀行紙幣與負債證明書條例》(Bank Notes and Certificates of Indebtedness Ordinance)得到再次確認。 根據條例,滙豐銀行要向
外匯基金注資100萬
英鎊,同時由港府向滙豐發出總值1.038億港元的負債證明書,用以擔保這批紙幣的效力。 除繳付100萬英鎊外,條例又要求滙豐根據一個複雜的換算方法,額外再繳付一筆款項。 此外,在戰前原是發鈔銀行的滙豐銀行,在戰後亦獲港府臨時賦予發鈔銀行身份,這個臨時身份到
1947年7月再獲港府批准延續一年,到
1948年,滙豐已逐步恢復實力,遂獲港府正式授予發鈔銀行身份。
另一方面,隨著大批
勞動人口和企業家因躲避戰亂南逃香港,香港成為整箇中國沿岸地區唯一開放的貿易口岸,造就了戰後香港的
工業,尤其是
紡織業的發展和
出口。 滙豐看準時機,積極向來港的企業家貸款創業,一方面促進香港的工業發展之餘,連帶滙豐在港業務亦有長足發展。到
1954年,滙豐的資產總值已達36億港元,是
1940年時的三倍。
摩士被認為是戰後滙豐得以重整業務的關鍵人物,更與另一位同樣來自愛爾蘭的前任總司理昃臣爵士齊名。 摩士在戰前預早調走香港的資產,設法減少銀行損失,而且早於滙豐總部遷回香港前,已先行計畫重整方案,令滙豐在戰後快速復元。 除此之外,他又與港府合作,一方面有效地支持港元穩定,另方面藉以鞏固滙豐在香港和
遠東的地位。摩士亦透過在行政局供職, 參與制定港府的經濟政策,和維持香港的
自由市場經濟, 因此摩士亦嘗言“凡有利於香港者,即有利於滙豐”(What is good for the Colony is good for the Bank),這句說話亦扼要地反映殖民地政府在戰後多年治港方針。
其他公職
除了銀行的工作外,摩士亦熱心戰後的公共服務,除了在
1946年至
1951年再度出任香港大學司庫外, 也是戰後
香港童軍總會和
香港足球總會首任會長、
香港賽馬會董事局主席、香港業餘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首任會長、 亦曾任港府康樂場地顧問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Recreation Grounds)主席, 以及在
1950年協助成立香港青年商會。 在童軍總會任內,他於
1949年11月12日主持位於
金鐘花園道的總部啟用典禮,總部亦命名為“摩士小屋”(Morse Hut), 另外,鑒於戰後香港的
童軍活動急速發展,摩士復與香港賽馬會出資籌建規模更大的新總部。新總部位於
九龍覺士道,於
1954年啟用,名為“摩士大廈”(Morse House),使用40年後,童軍總會復於
1994年遷往
柯士甸道新址。 為表彰摩士對童軍活動的貢獻,他在
1953年2月23日獲港督兼香港童軍總領袖葛量洪爵士授予童軍最高榮譽銀狼章(Silver Wolf)。
摩士在港期間深獲港府敬重,他在
1949年獲英皇喬治六世封
下級勛位爵士,
1951年以香港代表身份前往英倫出席英國節(Festival of Britain)活動,至於在
1953年6月的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大典中,摩士更以香港首席代表身份, 偕羅文錦爵士和
周埈年觀禮。 在
1953年,摩士宣布卸任滙豐主席和總司理,返回英國,儘管摩士不是立法局議員,但港督葛量洪特別在
1953年3月4日的立法局會議上,對摩士致感謝辭,讚揚他是“偉大的香港市民”(A Very Great Citizen of Hong Kong)。
摩士在
1953年3月3日卸任,
3月13日啟程返英,並在當日舉行隆重的卸任儀式。 在早上十時,摩士爵士伉儷步出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在逾千名滙豐職工和民眾夾道歡迎下,登上停泊於
皇后像廣場的轎車,轎車由十六名滙豐高級外籍雇員以海軍部特別借出的繩纜牽引,最後把轎車拖到
皇后碼頭。轎車途經的獲利道、
德輔道中、
遮打道和乾諾道中的行車線一度獲警方局部封閉。 摩士伉儷在皇后碼頭獲香港文武官員和各界紳商送行,隨後登上滙豐專用小輪前往
九龍倉碼頭,最後乘坐鐵行旗下的“廣東號”(
Canton)輪船返回英國。 他離開香港後,滙豐主席和總司理兩職分別由布力嘉(Cedric Blaker)和
端納(Michael Turner)接任, 而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一位則由
周埈年繼任。
晚年生涯
摩士返英後定居倫敦,除在
1954年至
1965年出任滙豐銀行倫敦顧問委員會主席,又在
1954年至
1960年出任英國旅遊及假日協會(British Travel and Holidays Association)主席。 在
1957年間,他以協會主席身份就
旅遊事務向香港政府提供意見,促成港府在同年成立香港旅遊協會(
2001年改組為香港旅遊發展局), 他
1960年從協會卸任後,在翌年的新年授勳名單再獲伊利沙伯二世授予KBE勛銜。
晚年身體欠佳的摩士, 在
1967年5月13日因
支氣管肺炎病逝於倫敦聖詹姆士廣場家中, 終年75歲, 身後倫敦有追思會以作悼念。港府為紀念摩士爵士,同年決定把北九龍一處新落成的
公園命名為“
摩士公園”(Morse Park),
10月6日由時任市政局主席兼市政事務署署長
丁固(Geoffrey Tingle)主持揭幕。
個人生活
摩士爵士的夫人名叫瑪潔莉·梅(Margery May, Lady Morse),她在
1966年5月5日逝世於倫敦聖詹姆士廣場家中, 兩人生前無所出。摩士生前的興趣包括
賽馬和
高爾夫球,也是倫敦小卡爾頓會(Junior Carlton Club)和
東方會會員(Oriental Club)。
榮譽
殊勛
J.P. (1938年5月20日)
功績爵級司令勳章 (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Benemerencia,
1951年,
葡萄牙)
榮譽博士
榮譽法學博士
以他命名的事物